第03版:人大视窗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监督保障“最大的民生”


——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执法检查综述

□本报记者 王凌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提高就业质量、保障人民收入,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今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执法检查组,深入固始县、光山县、新县等县区,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以下简称《就业促进法》)实施情况,以监督法律的贯彻落实促进我市提高就业工作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执法检查组形成了执法检查报告,提请市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

牵好重点就业群体的“牛鼻子”

“2017年我参加了涉外职业技术学院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去年,我通过‘红城月嫂’培训取得从业资格证;现在,留守在家还能在公益岗位领取薪资;以后,孩子大了我能出去当月嫂,生活越来越好了!”前日,在新县浒湾乡游围孜村采访,已脱贫的村民余金枝手拿着培训获得的各种证书高兴地与记者分享。

余金枝只是我市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技能培训、居家灵活就业等方式实现脱贫的一个代表。2018年,我市实现脱贫18.8万人,在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居于第五位,这与我市关注重点群体就业密不可分。2015年以来,全市仅公益性岗位安置劳动力就业近8.36万人。

高校毕业生就业关乎家庭未来、关乎社会稳定。近年来,我市始终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通过制定计划、发放补贴、观念引导等措施,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2015年以来,高校毕业生实名制登记2.13万人,实现就业1.83万人;申报求职创业补贴1980人,共计276.2万元。2018年审核拨付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补贴140.18万元,有效保障了其择业过渡和稳步就业。

增强自主就业创业的“原动力”

“全家人都搬进了厂里提供的新房子,现在俺们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挣钱了!”息县项店镇的妇女刘晓慧通过政府引导和企业培训的‘巧媳妇+’工程,进入了当地食品加工厂。和她一样在当地服饰企业、食品企业、家政服务业就近就业的妇女有数百名。

“根据市场导向需求,我们把强化创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作为解决就业难的有效途径。2015年以来,将有意向者逐步纳入培训范围,依托知名创培机构和农林学院等高校,实行一总部多分校办学模式,为返乡者提供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创业服务。2018年开展创业培训3.43万人次,超额完成省定目标……”市人社局局长李东升介绍。

技多不压身,就业显本领。我市持续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重点组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巧媳妇工程”“信阳菜加工制作”“电子商务”等创业培训,探索实行“课堂+实训”“示范基地+项目案例培训”等模式。2015年以来,共开展各类实用技能培训74.67万人。

优化创业就业环境的“软硬件”

执法检查组了解到,我市大力优化就业创业软硬环境,其主要的做法有:落实政策,推进“放管服”改革,落实初创企业开业补贴以及在孵化园区内的运营补贴和创业担保贷款政策,降低创业成本,2015年以来,共发放给大学生、创业农民工等群体开业补贴共计204户102万元,2015年-2018年,全市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436笔、14.67亿元,扶持自主创业11108人,带动就业28130人;创新模式,强化服务,开通了“信阳就业招聘网微信公众号”,搭建服务新平台,共有1.3万家企业注册招聘,8.23万名求职者在网上发布求职申请;开展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目前,完成县级平台建设9个,乡镇级平台214个,村级平台2966个;加大示范带动,激发返乡创业热情,2015年以来,全市农民工等人员返乡下乡创业12.3万人,累计创办各类市场经营主体7.4万个,带动农民工就业63.6万多人,努力将信阳外出务工的“热土”培育成返乡创业的“沃土”。

打通就业创业“中梗阻”

尽管就业工作亮点多多,成效明显,但执法检查组认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仍然突出:返乡农民逐年增加,就业压力增大;创业能力不足,层次不高;产品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小;存在就业误区,思想认识有待提高;职业教育缺口较大;部门配合不够、作用发挥不均衡等等。

为此,执法检查组建议,要定期开展监督检查,确保法律贯彻实施。各级政府要积极受理就业举报,严查违法违规行为,对促进就业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促进就业目标责任制度的建立完成情况加强考核和监督检查。要完善各级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就业创业。加快推进市、县、乡、村四级人社服务平台建设工作,促进就业创业政策落实。要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统筹职业教育和用工需求,大力倡导“校企联合”“校校联合”等方式,通过加大实习实训场所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针对性做好缺口人才的培训。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广泛挖掘宣传返乡下乡创业典型,加大返乡创业示范园区、示范项目、示范乡镇的创建工作,积极营造返乡创业的浓厚氛围。要加强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多途径利用、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就业创业,不断细化财政扶持政策,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