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家彬 张国亮
马保群 杨长喜
求实创新,罗山大地生机勃发;城镇蝶变,小康蓝图盛世铺展。斗转星移,世事变迁,转眼已是70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小城落后凋敝、百业待兴;如今,罗山大地高楼鳞次栉比,大道四通八达,街头人流涌动……这一切无不昭示着这片土地的勃勃生机。70载栉风沐雨,70载砥砺奋进,灵秀罗山生活在变、理念在变、面貌在变,勤劳质朴的罗山人犹如一个个高明的雕刻师,将一块璞玉打磨成了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展现出一幅美丽城镇的壮美画卷。
“生活在罗山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是幸福的!”见证70年发生的变化,今年80多岁的罗山县村民马超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他说,罗山县大规模、大手笔建设,强力推进城镇发展,人们生活比蜜甜,相信未来的罗山必将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求突破 开启发展新局面
70年来,罗山县从实际出发,积极推进思想解放,创新提出“工业强县、农业稳县、三产活县、生态立县”的发展思路和建设“实力罗山、文化罗山、生态罗山、幸福罗山”“一核两带四轴四区”等发展目标,县域经济更具特色、更有保障、更富活力。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1175万元、43元,1978年的1.74亿元、303元,发展到2018年的 206.4亿元、26700元,70年间分别增长1755倍、620倍;三次产业结构由1949年的95∶0.1∶4.9、 1978年的79.8∶6.2∶14,调整为2018年的22.2∶35.4∶42.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952年的223万元、1978年的719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6.45亿元,增长了288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54元增加到2018年的12596元,增长了80多倍。县产业集聚区荣获全省“十快”产业集聚区称号,晋级为“一星级”产业集聚区,电子信息产业被认定为河南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推进工业经济发展,培育壮大第三产业,加快转型发展步伐。打造国家地理标志产品3个、河南名牌产品12个、河南省著名商标产品8个14类。2018年全县粮食总产达14.4亿斤,再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16家,电子商务服务站20个,电商示范企业34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48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96元。
围绕供需两侧发力,发展全域旅游,灵山风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何家冲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被评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8年,全县接待游客32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4.3亿元,县特色商业区入驻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5家,位居全市第一。
美乡村 推进城乡新融合
从“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到如今,以县城为中心,以公路为骨干,国道、省道、县道相互连接的交通运输网络,连线成网的农村公路,农村群众向往的“出门走上水泥路,抬腿坐上中巴车”的生活成为现实;再到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和省级园林县城, 一路走来,罗山县城乡融合发展经历了起好步、奠基础、迎跨越的光辉历程。
70年来,罗山县始终着眼于优化城乡基础设施、改善城乡基础条件,以打造“工贸旅游、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不断加强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特别是近年来,全县抢抓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的重大机遇,主动对接市“6+3”城市组团发展规划,大力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2018年,县城建成区的面积由解放初期的不足2平方公里扩大到24.8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解放初期的不足2万人增加到24.3万人,城镇化率达45.4%。围绕促进县城人口集聚,提升城市品位,实施城市提质重点项目64个,完成投资73亿元;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完善基础设施、强化配套功能,建成了一批经济强镇、农业大镇和旅游名镇,灵山镇成为全国重点镇,周党镇被确定为全省经济发达镇行政体制改革试点。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启动实施农村垃圾收集处理县域全覆盖、17个乡镇厕所改造新建工程,农村环境明显改善,灵山风景区莲塘等4个村通过省级传统村落评审,全县省级以上传统村落达26个。
惠民生 提升百姓幸福感
宽阔整洁的道路、优雅宜人的住宅小区、功能齐全的便民场所、充满书香的农家书屋……如今,罗山县各乡镇处处散发着现代文明气息。近年来,罗山县从群众最现实、最直接、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入手,凝心聚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
(下转第二版)
(内容详见今日T1-T4版)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