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科教新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植根乡村三十载 不忘初心做园丁 ——访“出彩河南人”之2019最美乡村教师候选人李化勇


□本报记者 冯康松

一个水库,南北两岸,寒暑交替,他任劳任怨,甘愿摆渡学子二十多个春秋;一所学校、两个班级,三尺讲台,他兢兢业业,苦守农村小学三十余载。多年来,他不忘初心,甘贫苦节,矢志不渝,甘做农村留守教育的守望者和新时代教育的践行者。他就是“出彩河南人”之2019最美乡村教师候选人、罗山县彭新镇公山小学教师李化勇。

初次见面,印象最深的便是李化勇消瘦的身形,轻盈的步伐和浅浅的微笑。随采访的深入,我们发现他早已头发花白,腰背如弓,三十多年的沧桑岁月,让这位曾经的帅小伙慢慢成熟、渐渐苍老,时至今日,李化勇老师今年已经58岁了。用他的话说:“时间过得真快,还有两年我就要退休了,到时不知道这个学校会不会有其他老师来?还会有多少孩子来上学?”言语中有感慨、有不舍,更有丝丝担忧和无尽的期盼。

守护寸土 承载希望

是什么原因,让李化勇能一心一意扎根农村,不为外界繁华所动,数十年如一日地勤恳付出?20岁那年他选择回到这所曾经求过学的学校,身份由当初的学生转变为代课教师,这一干就是38年。他称:“父亲在这里干了30年,怀有很深的教育情结。”也因此,他子承父业,秉承父亲的那份初心,开启了他的乡村教师从教之路。李化勇向我们介绍:“1981年我刚来学校的时候,这里的学生将近300人,教师有十多人。”2003年以后,当地的教育布局进行调整,公山小学成为教学点。整个学校的学生人数从200多人骤降到20多人,三年级以上的学生都去了就近的小学。这样的大规模变动,使得教师流失严重,这个热闹的学校,一下子变得冷清起来,只剩下一二年级的孩子在这里继续学习。李化勇至今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不无伤感:“当时心里百感交集,晚上也睡不着,那种孤独感常人无法体会,真是眼泪都要出来。”离开的是学生,带走的却是老师的心。可是,他心里纵有万般不舍,也知道那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想到这儿,他便又觉得宽慰。

李化勇不仅是村子里留守儿童的希望,更是这个留守学校的希望。几十年来,他曾有机会调到镇上条件好点的学校任教,但是他拒绝了。“这里办学条件差,没人愿意来,我要是走了,这个学校也就散了,我不能走!”在他看来,“有学校在,村民才会觉得有希望。”李化勇的存在,已经成为这里村民们的寄托,孩子们的希望。几十年的感情,他的根早已同这片土地深深相连。这片沃土养育了他,他也在用自己的力量守护这方土地。

见证发展 砥砺前行

时代变迁,岁月长流,李化勇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见证着这所学校的发展。

李化勇回忆:刚来任教的时候,学校还是土坯房,桌子有的是土坯砌两个墩子,中间放一块木板。凳子是通条的泥鳅凳,操场上有个木制篮球架,砖头砌成的乒乓球台。教学设施很简陋。

“现在总共有两个班,一个是学前班,有3个孩子,还有一个是一年级,有8个孩子。”李老师向我们介绍目前这个教学点的基本情况。尽管学生数量不多,我们仍然能看到墙上认真制作的课程表和作息时间表,正如李化勇所言:“哪怕只有一个学生,也要坚守。”问及学校授课科目,李化勇坦言:“我们这个教学点现在一共有两个教师,我是生活老师也是班主任,还会教学生语文、美术、书法等。”李化勇开朗一笑,“别看我们学生少,教学设施可是一应俱全,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齐全,前不久还安装了电脑和打印机。每间教室都有图书角,孩子们在课余时间可以尽情遨游书海,增长见识。”

情系学子 摆渡为“生”

李化勇所在的公山小学教学点位于罗山县彭新镇最北端,石山口水库上游。一条支流把村子隔成了两部分。村子南边的孩子要到水库对岸的教学点上学,中间隔着宽阔的水库,而横渡水库是最便捷的方法,否则孩子们每天都要多走十几里路。特别是到了雨季,河水上涨孩子们上学更加困难。为了不耽误孩子们上课,也让家长放心,他主动当起摆渡人,义务接送孩子上下学。

30多年来,李化勇已经划破了8条木船,他渡过的学生也换了一批又一批,木船载着学生驶向他们的求学路,现在他不再划船,可他从未停止在学海上为学生们摆渡。

如今村子里的许多学生家长曾经也是李化勇的学生。姚先生今年38岁,谈到对李化勇的印象,他诚挚一笑:“李老师是我的小学语文老师,现在他也是我孩子的老师,我现在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很多,非常感谢李老师对我的教育。希望以后我的孩子、我孩子的孩子都可以遇到像李老师这样的好老师。”提起李化勇,姚先生的眼里充满赞许和感激。三十多年来,李化勇就这样用行动感化着一代一代的学生。他是农村留守教育的掌舵者,在摆渡中引领学生实现自己的求学梦。

留守教育 践行到底

谈及留守三十余年,李化勇说:“做教育到哪里都一样!”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李化勇发现自己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爷爷奶奶也只能保证孩子吃饱穿暖,忽视和孩子在学习生活中的沟通交流,导致一些孩子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变得性格孤僻,不爱与人交流。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每到新学期开学,李化勇都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家庭联系卡,把每位学生的家庭住址、父母务工所在地等信息都详细记录。并且鼓励学生给家长写信沟通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和父母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书写能力。李化勇这一做法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支持。

李化勇谈到孩子的时候,总是会心一笑,看得出来,他是真的喜欢这些孩子,也打心眼儿里呵护他们成长。由于学校附近就是水库,学生虽然少,但是安全问题不容小觑,他很担心有些孩子贪玩溺水,因此每周五他都会做安全教育,反复叮嘱孩子远离水库,防止溺水。

李化勇向我们介绍,学校每周一都会举行升旗仪式,并让学生佩戴红领巾。“一开始是我为他们佩戴红领巾,后来他们学会了,便每周一自觉佩戴。”在他看来,学生虽少,但是升旗仪式不能丢,要从小培养孩子热爱祖国,忠于党和国家的思想。

提及他获得的赞誉,他谦虚摆手:“我只不过是普通乡村教师的缩影,受到这些表彰、荣誉,我深感荣幸,体会到作为教师满满的幸福感,也体会到国家对基层教师的关怀。”正是有千千万万个像李化勇这样不问前程、埋头苦干的农村教师,才描绘出乡村教育的美好蓝图,他们为农村的留守教育添砖添瓦,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儿,最值得称颂和尊敬的人。教师,奉献出去的是爱,收获的是绵延万里的情。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李化勇发扬的正是“钉钉子”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李老师不仅做到了这些,更可贵的是,他的坚守、守望,坚定如一的精神和专注教育的高尚情怀,不仅深深感染身边的人,也为所有从事教师工作的人提供了榜样力量。我们相信,未来会涌现出更多像李化勇这样愿意深深扎根基层,一心为哺育学生成长成才的好老师,帮助更多的孩子健康成长,同时享受教育的快乐,肥沃教育这片土壤。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