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哲 徐 冉 图/文
绿遍山原碧满川,绿荫冉冉遍山乡.阳春三月,沿淮畔一路走来,上千亩的新造林基地在两岸随处可见。去冬今春,我市掀起国土绿化全面提速行动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热潮,无论是青山绿水间,还是城市乡村里,都唱响了国土绿化的主旋律。
2018年11月,全省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暨建设森林河南动员大会召开,发出了提速国土绿化、建设森林河南的“动员令”,信阳市委、市政府紧跟步伐,响应提速号召,并将淮河生态修复和沪陕高速廊道建设纳入“创森”工作的重中之重。
号令发出,万众响应。
百万株大苗进乡进城,县、乡道绿化提质,万亩农田林网、特色经济林遍地开花……一幅盛世山水丹青图正在茶乡信阳的大地上渲染开来。
生态修复 开启绿色新征程
在罗山县高店乡泗淮村,满载着桂花、银杏、红叶石楠等树种的大卡车往返穿梭,村民们三五成组,或搬运,或培土,或浇水灌溉,在他们密切分工协作下,新栽种的苗木在阳光下整齐排列。
高店乡党委书记陈波告诉记者,过去的淮河岸沙场林立,沿河岸边土地塌方时有发生。借助国土绿化提速和“创森”契机,根据淮河两岸每侧500米生态廊道建设的规划,高店乡政府聘请信阳农林学院专业人士,在泗淮村按照“处处有景,月月有花”的标准设计了1500亩生态绿化带,计划在未来几年打造成一个富有淮河文化特色,集旅游、观光、采摘为一体的生态游园。“沙地披新绿,百姓得实惠。群众不仅可以获得每亩600元的土地流转费,还可在家门口就业获得收入,造林脱贫两不误。”
“生态优先,兼顾景观”,淮河干支流生态廊道建设在规划时就这样要求,绿色愈来愈浓,城乡“颜值”不断提升。
在光山县仙居乡陈楼村种植点,乡长丁友平颇有感触。“过去,这里是废弃砖厂,垃圾成堆。自县里‘我为家乡栽棵树’活动发起以来,乡里响应号召组织各单位在这200亩荒地上栽种了上万株银杏、桂花等苗木,经济林和观赏林相结合,落叶林与常青林相搭配,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小康林’‘民兵林’,不仅群众满意,生态环境也有了质的提升。”
浓墨重彩,绿景绘就。走访于淮河沿岸与沪陕高速生态廊道周边,基于创森工程的全线铺开,各县乡境内的淮河河岸及道路两旁,大小园林景观比比皆是。
在平桥区邢集镇沪陕高速段两侧,一排排新栽种的樱花苗木向外延伸,形成了长长的树木林带,远远望去,高低错落、层次分明。
“沪陕高速生态廊道在平桥区境内总长60.9公里,经乡党委政府研究,我们将造林面积较为集中的桑园村和尹桥村作为试点,引进一批大型园林公司参与创森建设,将沪陕廊道打造成樱花园、樱花大道,成为邢集镇的特色亮点。如此一来,在推动创森工作的同时,还能发展乡村生态游,带动群众就业,可谓一举多得。”平桥区邢集镇镇长向记者介绍道。
一地一品牌,一区一特色,在“创森”的大潮中,各地正以自己特殊的绿色财富理念,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画卷。
富民惠民 凸显绿色新成效
绿色是最好的发展,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我市以“创森”为抓手,全面加快城乡绿化工作进度,探索可持续发展绿化路径和方向的同时,经济发展、生态效益、民生福祉齐头并进,绿色发展底色愈发清新养眼。
在淮滨县芦集乡,林地与花椒、南瓜、花生套种的立体种植方式,让淮滨县豫和电商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勇尝到了甜头。去年年底,陈勇流转了11000多亩土地全部种上了苗木,利用一地多用的模式发展林下经济。“政府为我们省去了四年的土地租赁费,每亩地预计至少可以获利8000元以上,经济效益明显提升,还能带动乡亲一起致富。”
63岁的贫困户王立梅今年年初就开始在陈勇的合作社务工,一天可收入80到100元。“干一天给一天的钱,还能顾上家里的4亩猫爪草,日子越过越甜。”
潢川县来龙乡种树大户余士明也一样感叹“遇上了党的好政策”,早在2006年就开始从事苗木生意的他,至今已创造了100多万元的收益。这次造林任务下达,他主动找到了乡长,流转了700余亩土地。“下午就有两车江苏宿迁过来的法桐和白蜡种苗,到时再套种上花生,两三年就可见到收益。”
据来龙乡乡长张芝河介绍,乡里有三种优惠政策。一是造林大户投资造林,乡政府连续四年给每个造林大户每亩600元的征地补助,另外一次性补助苗木费每亩1500元,还可预借20万元的启动资金;二是村委和农户合作造林,即由村委会统一购苗,农户负责栽植、管理,收益按五五分成。除此之外,乡政府拿出20个公益性岗位,聘请林业管护员对林地进行双重管护。
前些年,因种粮闻名的“明星种粮户”柳学友,凭借敏锐的经济头脑早在2010年就流转了2000多亩土地,种上了市场紧俏的树种。党的好政策,更坚定了柳学友植树造林的信心,他毅然投资1000余万元,流转6000余亩土地大规模栽种树木。“种粮一亩一年净收益最多只有400元,而种树一亩一年能多挣500元以上,田间管理投入还比种粮少。”
将“创森”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实现造林与造景并举,增绿与增收并重,在“创森”大潮中,各乡镇集思广益、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富民之路。
全民创建 谱写绿色新愿景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一项复杂、系统的生态建设工程。自全市吹响“创森”号角以来,我市紧紧围绕国土绿化全面提速行动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和工作要点,高起点规划工作重点,豫南大地演奏出一首政、企、军、民同心共建生态文明的绿色赞歌。
上下同欲者胜。市林业和茶产业局组成两个调研组,分别对淮河生态廊道和沪陕高速生态廊道建设工作进行了密集督导检查,摸清情况,分类指导;各县区坚持标准,迅速行动,在完成前期土地流转的基础上,挂图作战,加快造林绿化步伐,生态廊道建设进一步提速。
“绿满千村,组组栽树”的口号在仙居乡叫响后,78岁的老护林员王承在一听说植树造林的事,立即捐资200元购买树苗;陈楼村潘湾组13户村民联合捐款2万余元……不足两个月,全乡18个村民组1592人捐资120万元和24140棵树,一时间,各类树木遍布每家每户的房前屋后。
种树“三分种、七分管”。在息县龙湖街道,500亩由无纺布包裹着的苗林挺拔耸立,一旁的粉碎机不停运转。“修剪下来的树枝树杈可以就地粉碎做成肥料,一小时就能生产一吨,既环保又降低成本。”龙湖街道办公室主任王刚向记者介绍。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在商城县鄢岗镇千亩林地,造林标语赫然醒目。据商城县林业和茶产业局局长柳士银介绍,全县召集8家大型绿化公司,将80%的造林任务承包给大户及合作社,政府除负担5年土地租赁费用外,分5年验收完成后给予大户每亩1500元造林补助,彻底解决了钱由谁出、树由谁管的问题。
在鄢岗镇双楼村,村集体评选出的名誉“村长”夏侯锋,一人就承包了鄢岗镇境内12.5公里的土地用作苗木种植,目前已完成造林任务的90%;潢川县已退休的原林业局副局长李鹏宝重拾旧业,成为潢川县春泉园林绿化公司的一员,成立4个项目部,动用16台机器,仅一个月就完成了全县80%的造林任务。
据市林业和茶产业局数据统计,截至3月8日,全市共完成造林36.88万亩,占全市计划造林面积44.16万亩的83.51%,为市级下达总造林任务的119.04%、省下达总造林任务的136.39%。其中,生态廊道16.3万亩,是省下达任务的165.48%,沪陕高速规划绿化长度166.8公里,绿化面积3.25万亩,目前已完成栽植面积2.67万亩,占计划任务的82.15%。
在全市上下植绿、护绿、爱绿、兴绿良好风尚的鼓舞下,营造纪念林以及认建、认养树木绿地等活动广泛开展,“创森”工作如火如荼。截至3月8日,浉河区完成造林3.58万亩,平桥区完成造林5万亩,罗山县完成造林2.92万亩,潢川县完成造林1.92万亩,息县完成造林5.01万亩,淮滨县完成造林4.28万亩,光山县完成造林5.18万亩,商城县完成造林4.98万亩……
“以更大的决心加快推进国土绿化提速行动,确保如期高质量高标准完成造林绿化任务,为建设森林河南、绿满中原出浓彩、出重彩!”3月12日,全市国土绿化提速行动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观摩推进会在罗山县召开,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书记乔新江站位高远、鼓舞士气。
一片片绿林与城市相融,一条条道路绿树成荫,一座座公园花木相映,一个个村庄碧水环绕……绿色见证下,信阳正以高质高量、超额完成的决心,朝着生态系统完善,人居生态环境优美的森林城市积极奋进,一座森林之城、生态之城正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