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向炜
“我正在忙着完成中国文联志愿服务中心交办的创作一组以12生肖为题材的剪纸作品,该组作品将会在2019年1月17日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办的‘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2019春节大联欢’上亮相。”
昨日下午,记者走进位于羊山新区的国家二级美术师、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剪纸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信阳市群艺馆美术师许煦的工作室时,她一边忙着构思,一边兴奋地告诉记者,“这将会是我的剪纸作品第三次在人民大会堂亮相,生肖题材是喜闻乐见的题材,但是要想剪出新意,心里还是有点压力的。这次作品要求凸显生肖形象,每幅宽1.5米,高2.2米,12幅,一个月的时间,工作量很大,我会尽最大努力完成,不给咱家乡人丢脸。”
生肖题材在民间剪纸里很普遍,许煦却能剪出新意。2017年,她创作的《吉鸡图》,作品里面每一根羽毛,每一个纹样,都运用了中国传统元素,作品挂于人民大会堂宴会厅正中间。
在那副作品的处理上,许煦把鸡冠剪成火的样子,因为她想过年就要红红火火,下鸡冠是一个灵芝,代表长寿,翅膀像如意,尾巴像汉代画像砖凤尾,公鸡金鸡独立,母鸡旁边围绕着五只小鸡,五只小鸡在民间是五子登科的意思,象征家庭祥和、儿女成材。百合代表着夫妻百年好合,菊花代表居家安宁,水仙代表家人健康,梅花代表梅开五度,都是吉祥的元素。当时中国文联党组一审就通过了。后来此图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发言的背景。
沉醉在中国剪纸艺术的世界,得益于心无旁骛的坚守。她说,“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对剪纸这么痴迷,反正从7岁那年第一次看到剪纸图案,开始模仿着剪,到后来就一直剪一直剪,到现在都没有间断过,我感觉自己就是为剪纸而生。”
这位剪什么像什么的小姑娘,此后30多年间就再也没有停止过对剪纸的喜爱和创作,尽管没有上过艺术院校,但多年来,在从未间断过的学习、创新、发展中,她却能先后主持完成了多项社科项目,独自研究出“中国剪纸湿托装裱技艺”,解决了中国剪纸装裱难、保存难的问题。
2000年,北京举办全国性工艺博览会,她创作了一幅《红楼佳境图》,该剪纸以金陵十二钗为主线,以大观园为背景,把《红楼梦》里的经典画面都剪出来了。作品在那次展览上引起轰动,她也获得民间工艺的最高奖项“山花奖”。此后她三次荣获“山花奖”,多次荣获河南省工艺美术最高奖项“金鼎奖”“金奖”等,并获得河南省政府优秀成果奖,其剪纸作品被评为河南省知名文化产品。
不仅屡获业界大奖,她还多次为国家领导人准备外事国礼作品,上合会议期间,应邀为六国总理剪制肖像作为国礼赠送。她还多次圆满完成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民协、侨办、外事办等交办的命题创作任务,得到广泛认可。2017“百花迎春”春晚,她创作的巨幅(8.5米×7.5米)剪纸作品挂在人民大会堂。作为艺术家代表,许煦多次参加文化部、中国文联等组织的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和“欢乐春节”活动,先后岀访美国和南美洲、欧洲等的十多个国家,已连续几年春节没有在家过年,随河南省艺术家代表团出访各国,活动取得空前的成功。
“能为外国友人演示中国剪纸技艺,培训外国剪纸学员,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国门,我感到骄傲和自豪!”许煦由衷地说。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许煦始终不忘初心,视传承为己任,努力肩负起社会传承重任,常年开设公益课堂,培养传统文化艺术人才。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使命。作为信阳人,能为老区人民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义不容辞,也乐此不疲。”许煦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基于这样的理念,许煦自己出资购置房产,成立剪纸工作室,利用周末开设优秀传统文化公益课堂,免费上课,义务传承。每堂课,在传承剪纸技艺的同时,她将中国文化精髓也讲解给学员们。公益课堂自2014年春开班至今,已经持续近5年时间,广受各个年龄段学员们的欢迎。
开设公益课堂之余,许煦在多所高校兼职,被聘为特聘教授,开设剪纸课堂和讲座,并组织送文化下乡、进社区、进校园,广泛传播中国剪纸技艺。她还主动请命,在老年艺术大学担任公益老师,开设剪纸班。
许煦还多次参加送文化下乡,手把手教留守的妇女、儿童剪纸,让优秀传统文化回归民间。今年,许煦又将剪纸技艺带进了小学课堂,建立传承基地,培训中小学美术老师,广泛开展中国剪纸的传承教学。
已近中年的许煦去过十多个国家,2007年去意大利办个展,后来去了维也纳,许多外国朋友对传统剪纸艺术也非常喜欢。这些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作为非遗传承人,许煦感到非常荣耀。她认为,连外国人都那么喜欢剪纸,我们国内的孩子更应该去热爱、学习剪纸!
“如果一个城市有几个人能把这个传统工艺传承下来,那这个传统工艺就不会在历史进程中丢失!”许煦说,“这么多年,我一直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做这件事情,尽管很辛苦,但有些事情总要有人去做,我有责任也十分乐意做,争取以后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