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山县人民政府县长 汪明君
改革开放40年以来,罗山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抢抓机遇中持续求进,在爬坡过坎中务实发展,在克难攻坚中积极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达到历史最好水平。2017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9.7亿元,是1978年的109倍;三次产业构成由1978年的79.8︰6.2︰14调整为2017年的24.7︰35.7︰39.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43亿元,是1978年的75.6倍;固定资产投资186.5亿元,是“五五”期间投资总额的902.8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24元,是1978年的74.7倍。罗山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养老服务示范县、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国科技进步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等5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荣誉,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过去的40年,是罗山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持续转观念、求突破的40年。40年来,面对新的形势与任务,我们不断强化改革开放意识,从罗山实际出发,在找准落后地区加快发展之路上,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与追求。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上,提出“工业强县、农业稳县、三产活县、生态立县”的发展思路和建设“实力罗山、文化罗山、生态罗山、幸福罗山”“一核两带四轴四区”等发展目标,发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开启新时代罗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征程”的强力号召。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全部完成国有企业股份制和民营化改革,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大上项目,上大项目,非公企业活力迸发;重点改革事项进展顺利,县本级取消行政审批项目79项,合并、承接上级下放审批项目133项;农村改革试验被确定为全国试点,工商、质监、药监、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等体制改革顺利完成,财税金融和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各项配套改革统筹推进,实施了县乡机构改革、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行“三十五证合一”,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方式,发展活力得到释放。在扩大对外开放上,开放范围不断扩大,开放水平不断提升,2017年,全县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达到4544万元,实际到位省外资金19.0亿元,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完成318.74万元,引进项目16个,总投资38.2亿元。
——过去的40年,是罗山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持续抓发展、强实力的40年。40年来,面对传统产业比重大,转型发展任务重的形势,我们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转中抢机、稳中求进,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实现了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同步提升。一是围绕提升工业发展集聚能力,做强工业。以产业集聚区和石材专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加大投入力度,补齐设施短板,持续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服务功能,强化集聚能力,全力打造绿色食品、电子信息、新型建材等主导产业集群。2017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4.3亿元,是1978年的100倍;县产业集聚区建成区6.01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3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2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6亿元、利税17.6亿元,荣获全省“十快”产业集聚区称号,晋级为“一星级”产业集聚区;县石材专业园区入驻企业27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家,年产值超过25亿元,被评为中国石材业最具发展潜力产业园区。二是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做优农业。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粮食产能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2017年,全县第一产业增加值46.9亿元,是1978年的97.7倍。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全县发展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集群2个,4家企业在中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上市,成为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高标准粮田示范县等;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550家,各类家庭农场达700余家,建成千亩种植养殖基地205个、万亩种植基地6个、200亩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54个。持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2012年以来,通过实施“以奖代补”政策,共新建、改造坑塘1.3万余口,兑现奖补资金5151万元,撬动社会投资2亿元以上,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改造,得到省、市充分肯定,连续四年夺得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红旗渠精神杯”。三是围绕供需两侧发力,做大服务业。立足区位、资源和特色产业等优势,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的需要,拉长产业链条,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信息服务、文化娱乐、健康养老等新兴服务业。县特色商业区成功晋升为省定一星级特色商业区。县电子商务孵化园入驻各类电商企业92家,成功孵化本土企业83家,被认定为全市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过去的40年,是罗山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持续重环保、优生态的40年。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始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深化环保改革,建立完善生态建设制度体系,把住环境容量上限,严控高消耗、高排放项目建设,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一是持续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启动实施“清洁土壤行动计划”,严格落实“六控”措施,狠抓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不放松,全县空气优良天数达240天以上。二是围绕“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目标,全面推行河长制,持续开展河道采砂专项整治,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加快城市黑臭水体整治,进一步改善水环境质量。三是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加大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力度,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探索建立土壤修复治理项目管理制度。四是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龙山水库、石山口水库等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森林覆盖率达38.4%,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省级生态乡镇6个、省级生态村21个,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并顺利通过了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现场考核,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纳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过去的40年,是罗山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持续建城市、美乡村的40年。40年来,我们秉持改革开放理念,始终着眼于优化城乡基础设施、改善城乡基础条件,不断加强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一是规划新建县城新区,新老城区基础设施配套更加完善,县城开发建成70余个住宅小区、面积358万平方米;老城区改造主次干道60多公里,新区建成主次干道5条10余公里,新建改造背街巷道125条、管网316.7公里,县城路网形成“八纵六横”的体系;中心城区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率达100%;持续开展县城环境综合整治和“三违”整治,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和省级园林县城。特别是近年来,我们抢抓全省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的重大机遇,主动对接市“6+3”城市组团发展规划,大力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二是立足小城镇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完善基础设施、强化配套功能,建成了一批经济强镇、农业大镇和旅游名镇,灵山镇成为全国重点镇,周党镇被确定为全省经济发达镇行政体制改革试点。三是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启动实施农村垃圾收集处理县域全覆盖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过去的40年,是罗山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持续富百姓、惠民生的40年。40年来,我们落实改革开放政策,坚持把民心作为最大的政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严格落实惠民利民政策,扎实推进市“十件实事”和县十项民生工程建设,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民生领域支出连续多年达到财政总支出的75%以上。二是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重点做实贫困户增收、社会保障兜底、基础设施建设“三篇文章”,贫困村、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97个、70431人降至2017年年底的35个、26159人。三是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80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十年递增10%,人均养老金达1650元;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城乡低保对象人均月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225元和115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3800元和2800元。四是坚持科教兴县战略,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持续改善,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职业教育发展实现新突破,先后被表彰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县、国家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五是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及乡镇文化站、村级农家书屋等全部实现免费对外开放,大别山画派全国知名,罗山皮影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六是大力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面落实二孩政策,多次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县。七是创新建立“3+2”协调联动机制,不断加快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平安罗山和法治罗山建设,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高。
回首改革开放40年来的辉煌成就,站在新时代的发展起点,罗山县委、县政府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握发展“接力棒”,持续深化改革开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谋发展、励精图治谱新篇,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建设“四个罗山”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