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特 刊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推动乡村振兴 共创美好生活


漫山遍野的茶园,层层叠叠的林海, 古朴清净的村落,像是颗颗明珠镶嵌在千里绿野之上,显尽锦绣茶乡之美。这,就是浉河区建设生态乡村、发展生态经济、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浉河区紧抓大别山老区振兴发展、国家主体生态功能区建设的机遇,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围绕产业融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同步开展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创建文明乡村等多项工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浉河区把茶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来培育,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推进茶园生态化改造,推广“三品一标”应用,实行茶叶绿色防控,使茶叶品质持续提升,广大群众持续受益,茶乡知名度持续攀高。全区现有茶园面积60万亩,有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国家级示范社8家,省级示范社10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家,茶叶总产量达3.6万吨,涉茶综合产值63.8亿元,茶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到67%以上。

借助区位优势,浉河区围绕“十园引领、田园兴农”的战略目标,努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重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推动休闲农业转型,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全区休闲观光农业园(景点)已经发展到68个,占地面积29万亩,总投资20亿元。年接待游客近9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1亿多元,吸纳农村劳动力6000多人,人均增收1100多元。2017年,浉河区获得全省2017年度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示范项目资金800万元。

浉河区还结合全域旅游创建,围绕茶旅融合狠抓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整修通往景点、景区的乡村道路,新建4个大型茶叶交易市场,投资7000余万元进行环湖路茶旅游沿线乡镇的环境集中整治,按照豫南民居的格局改造民居1000余座,改善了整个茶旅游路线的环境。该区重点推进睡仙桥茶博物馆和茶文化馆建设,沿环湖路打造“一环、两核、十大茶坊、多极连动千家万户”的茶旅融合精品观光带,并筹划建设车云山毛尖古镇和环湖全域生态公园,做深做透茶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充分展示茶旅融合发展的魅力,促进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环湖86公里中国最美茶乡”精品观光带作为信阳毛尖金牌产地观光游路线,成功入选“2016年度全国茶旅游精品路线”榜单。

以美丽乡村建设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主线,浉河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每年投入近1000万聘请农村保洁员602名,投资200万购买保洁车辆、工具及服装。保洁员每日上路保洁,清捡零星垃圾及散落垃圾,及时收集清运垃圾,严格按照“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转、区处理”的模式,保证了全区垃圾日产日清,保持了环湖路沿线的干净整洁,整体环境卫生有了极大改善。全区还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投入资金60余万元,拆除、新建、改建环南湾湖有碍观瞻旱厕200余座,打造环南湾湖户厕改造示范带,形成了带动效应。2015年以来,全区在美丽乡村建设上共投入各类资金7.6亿元,乡村整体环境面貌得到了较大改观,先后获得“2016年度中国十大最美茶乡”“中国最美生态宜居旅游名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区”“中国创建生态文明标杆城市”等荣誉称号。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只有乡风文明建设好了强了,村民生活才会更加幸福安定。浉河区通过开展农村电影放映、信息资源共享、广场舞大赛、农家书屋建设等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区文化新闻出版局举办“教你一招”群众文艺活动基层文艺骨干培训班,用健康、向上、有益的活动占领基层乡村文化阵地,营造了热情饱满、群情振奋、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浉河区还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活动,建立村志愿服务队,开展“文明家庭”创建及“好公婆、好媳妇、好妯娌、好邻居”等先进典型评选,推进移风易俗等形式,夯实了农村经济生活发展的基础。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