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通 版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鱼米之乡唱大风


张家江 毛耀乐

新中国成立之初,固始县物资极度匮乏,底子一穷二白,加之严重的自然灾害,到1978年,固始的农业仍然处于被动地与天斗、与地斗的落后状态。因农业发展缓慢,农民收入极低,绝大多数农户仍然是睡着“土坯坑(床)”、住着“茅草房”、吃着“救济粮”。

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农村改革大幕,固始和全国其他农区一样,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成为“三农”工作的主旋律,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勤劳勇敢的固始人民,唱响了鱼米之乡丰收歌,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农业基础条件全面改善

新中国成立前,固始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极差,旱不能灌、涝不能排。尤其是沿淮、沿河的低洼易涝区和水资源利用能力极弱的丘岗区,因没有开垦利用手段而成为“荒草地”“荒坡地”。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变农业生产“望天收”状态,固始以大修农田水利为突破口,相继实施了梅山灌区、鲇鱼山灌区建设等重点水利工程,在解决“旱不能灌”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投入能力弱,农业基础设施配套程度极低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等一大批项目启动并实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组织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大规模实施田、林、路、渠综合治理,以硬化道路和硬化渠道为主干,桥、涵、闸等配套工程全面推进,在2012年至2017年间,固始县新建“旱能灌、涝能排、渠相连、路相通”的高标准粮田91.6万亩,农田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全县旱涝保收田面积达到157.5万亩,每亩耕地年粮食生产能力由改革开放前的不足500公斤提高到1000公斤以上。

农业科学技术全面进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科技被摆上了第一生产力的位置,固始紧跟农业科技进步的步伐,加速农业成果转化,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为全县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组织实施“种子工程”。从1980年开始,固始县突出以“高秆改矮秆”为重点,宣告了广种薄收的高秆作物品种彻底退出生产,为甩掉吃“救济粮”的帽子做出了重大贡献。1987年启动杂交水稻“317”工程,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杂交油菜品种取代常规品种,为固始成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发挥了重要作用。2000年以来,坚持优质、高产、多抗、广适的选种用种原则,大面积推广“超级杂交水稻”“双低油菜”等优良品种,固始成为位列全国县级排序第32位的超级产粮大县和排序第4位的油料生产大县,连续11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组织实施“植保工程”。从1980年开始,组织水稻白叶枯病、小麦土传花叶病防治联合攻关,影响全县水稻、小麦生产的顽疾得到了有效治理,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得到了明显增强。1995年,组织实施稻麦“无草害工程”,全面推广化学除草技术,将近60万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一线中解放出来,促进了劳务经济的大发展。近年来,先后建立国家级、省级、县级农作物绿色防控示范区5个,全县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面积达到了55.4万亩。推广科学施肥技术。从单一氮肥到单元素肥料,从盲目施肥到缺什么补什么、需多少补多少,从平衡施肥到注重生态、高效、安全,科学施肥已成为农民普遍掌握的主推技术。推广农村能源综合利用技术。自1980年以来,全县先后累计推广节柴灶26.1万户;建设户用沼气3.5万户、联户沼气工程48座、大中型沼气工程10座,年生产沼气2100万立方米;组织开展太阳能热水器推广,使太阳能成为城乡居民生活的主要辅助清洁能源;推广农作物秸秆“五化”利用技术,全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6%。推广农作物轻简化集成栽培技术。水稻盘育抛秧,水稻直播,农作物机耕、机种、机收及飞防作业等一大批轻简技术用于生产。通过持续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不断提升。2017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28.2万千瓦,是1978年农机装备水平的30倍;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全县粮食作物平均亩产达到478.6公斤,较1978年的205.5公斤增长了1.3倍,农业科技应用对粮食增产的贡献达到60%。

农村改革全面深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中央、国务院组织在全国实施农村综合改革,全面调整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不断激发农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大发展。1980年,按照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双层经营体制要求,固始县8072个生产队全部进行了联产承包,联产承包第一年的1981年,全县粮食总产量猛增到3.15亿公斤,较1980年增长了43.8%。1998年在全县开展了第二轮土地延包工作,355130户农户签订了第二轮土地承包合同,承包期自签订合同之日起延长30年。从2001年开始,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有序推进农地流转,截至2017年,全县累计流转农地面积达到136.81万亩,经土地流转,经营土地面积在100亩以上的大户发展到1042家。2001年组织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到2004年,由减到免再到补,不仅延续数千年的“皇粮国税”成为历史,而且对农民实行农业补贴。2017年,全县补贴农户达到33.54万户,平均每亩补贴118.66元。2015年,固始县被省政府确定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整县推进试点县,到2017年年底,全县实测耕地面积226.56万亩,确权承包面积225.08万亩,确权承包农户32.08万户,发放新版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31.12万户。通过推行一系列配套改革,“联产连着心”“政策暖人心”,万千农民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作用空前发挥,2012年固始顺利被确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绿色发展能力全面提升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农产品供应得到了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优质农产品生产被摆上了重要位置,推进绿色发展成为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的一项重要任务。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打造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列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为基础,严格落实污染排放管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规范规模化养殖场养殖行为,保持了“豫南神秘净土”的良好生态。严禁使用剧毒农药,实行限用农药使用购买登记制度,实行测土配方施肥,组织实施农药施用量零增长行动和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加强农药包装及农用塑膜等废弃物管理,严防造成白色污染。先后制定了企业标准1项、地方标准3项,经各级发布的技术规程21项,在全县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18个农业生产企业的生产基地建立了基地准出制度。截至2017年,全县累计申报并通过认定(证)和登记的“三品一标”优质农产品达到61个。“三品一标”优质农产品生产规模占全县农产品生产总规模接近30%。以“三品一标”优质农产品按标生产为带动,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按照“三级检测、四季不断”的要求,在省农业厅组织的例行监测中,连续多年合格率达100%。通过持续努力,全县农业绿色发展能力全面提升,固始被确定为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随着党和国家支持“三农”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含金量不断增加和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了农村经济大发展、农民收入稳定提高、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到2017年,全县农业产业化集群达到10个,其中,有4个被列为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集群。集群内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73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6家、县级55家。截至2017年,全县农民合作社发展到1876个,参加合作社农户的比率达到30%。全县家庭农场从2012年起步,六年间发展到1756个。围绕“三品一标”优质农产品生产,万千农户被组织到优质农产品开发链条中,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集约化成为农民自觉经营行为。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至2015年,全县粮食总产由7.55亿斤增加到24.3亿公斤,增长了2.2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大幅度增加了农民家庭的生产收入。通过轻简化栽培技术的应用,农村富余劳动力逐年增加,促进了劳务经济的发展,全县外出务工农民接近60万人,年总收益达到50亿元以上,大幅度增加了农民家庭的工资性收入。2017年,全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2448元 ,是1978年149元的83倍。农民收入的增加为生活条件改善提供了经济基础。目前,全县大多数农户盖起了“小洋楼”或住上城镇小区房,家用电器和通信工具基本普及,农村基础设施也全面改善,实现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步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以主导产业发展为引领,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势头强劲。2017年,全县农业实现增加值77.5亿元,是1978年1.296亿元的近60倍。通过持续发展,固始“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区位优势和“豫南神秘净土”的生态优势集中彰显,以“我要发展”为内生动力,在“要我发展”的各种资源和要素的强力推动下,固始农村经济已全面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