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写的角度很多——
一滴雨,莲花一样绽在池塘里。这是写水。
一场山洪,摧枯拉朽般吞没整个村庄。这也是写水。
我把脚浸在那叫作波浪的阳光中。这是写水。
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这也是写水。
当然,更多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水的描述:上善若水,智者乐水;还有水滴石穿,水到渠成等。
今天,我尝试换个角度看水,比如天眼的角度。我想像坐在电脑前,通过“操控”天眼系统,来看一座“富水”的县城——河南的淮滨。
2018年仲夏,我随杂文协会的部分文友,到信阳市淮滨县采风。眼光触及处,河道密布,沟港交错,湖洼连片,皆水也。
那么,通过“操控”天眼系统来鸟瞰淮滨,在“空中”会最先看到什么?当然是一幅水景图:以淮河为主脉,有洪河、闾河、白露河环绕,还有星罗棋布湖泊点缀的河湖密布图。如果“镜头”具有联网大数据的功能,旁边还会蹦出一组数字:全县坑、塘、堰、湖泊9615处,水域面积1.3万公顷,典型的水乡泽国。
“空中”看淮滨,我还惊奇地发现,作为北方的河流,淮河竟然是能通航的,而它的上行终点站就在淮滨,而不是它的“上级”信阳,所以,相对于“通航只是南方江河的天然专利”的想象,这条“中原出海大通道”,着实颠覆了我的“中原大地没有航运”的认知。
“空中”看淮滨,处处有惊喜。镜头里竟然出现了造船厂!不错,造船厂。就在不见经传的淮滨!就在内陆省份河南!太不可思议了。于是,连接大数据的镜头中,又有字幕蹦出:淮滨是河南最大的造船基地,在国内内河航运的船只占比中,有着“三分天下”的份额!我表示严重怀疑:吹牛吧?
先不管他。看罢全景,我又“侵入”淮滨城内的摄像头,兴趣点被淮河博物馆吸引。通过馆内摄像头,我首先看到了现实版的治淮决心、毛泽东的遒劲大字:“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而后,又窥见到了历史上的淮河之殇:历史上,淮滨县竟然有着“洪水走廊”之称。仅1855年至1949年间,洪水,就从“走廊”里过了48次,平均不到两年一次。
以前听过水利专家介绍,国内许多地方的水患,罪魁源于一种理念,也是历朝历代传承下来的理念:“重蓄水、轻排水”。
确实,“惜水”心态几乎是人同此心。总是想着“水利”忘了“水患”,总是想着多留住水,却没想到“吃”不下时会“呛”着。
而这种“呛”,有时候代价是巨大的。当“镜头”转向一组有着“七五八”字样的照片时,我就深深感受到这种代价的破坏性,瞳孔也随之放大——那是发生在1975年8月的一场洪水,也是淮河历史上最大的一场洪水,更是直接毁了我家园的一场洪水。
时间虽然过去了43年,但当时的景象依然历历在目:洪水退后,老家的村庄夷为平地,整个村落没有一间房屋幸存。如果说地震的废墟让人触目惊心,那么水灾后的废墟更是惨不忍睹:房屋全部倒塌,庄稼全部腐烂,到处是动物尸体,到处是腥臭淤泥,到处是大号的蚊蝇……小小少年,我就尝到了没有家园的滋味。
这组照片,让“天眼”系统定格良久,也让我尝试用另一种“天眼”——佛家那能透视六道、内外及未来的“天眼”,往“深处”去看:靠近淮河,成为鱼米之乡是淮滨的福气,但是那十年九患的反噬,又让水性呈现出多面反射——
水性固然是柔的,因为有个词叫柔情似水。所以,水总是让人有包容感、温柔感。但是,这种温柔犹如一匹烈马,驯服了、可控了,才是柔性的、听话的。在它温柔的时候,我们饮水,我们嬉水,我们清洗,我们沐浴,我们灌溉,我们喷洒。小溪,可以涓涓细流;江河,可以浩浩荡荡;瀑布,可以飞流直下;湖泊,可以波澜不惊。
水性当然还有一面:刚性。一旦它刚烈起来,狰狞无比。洪水,可以把铁路扭成麻花;海啸,可以将大楼像积木般推倒;倾盆豪雨,可以迅速把城市变成汪洋;潮涨潮落,可以瞬间吞没屹立的礁石。所以,水刚烈起来,人是渺小的,无奈的,无法抗拒,无法控制,只有任由其肆虐。
因此,换个角度看水,水就像一只你饲养的猛兽宠物,小时候,他是温顺的,一旦长大,如果你摸透脾气,顺其天性,它还是温顺的,但是若你恣意放纵,或者惹其逆鳞,那么水必是凶恶的,它会把你吞掉!
一个停电的晚上,我在阳台上仰望星空,偶尔有流星划过的茫茫银河,就那样无声地铺在那儿。一种自然的和谐、宏大的力量扑面而来——是啊,平静如天上之“河”,还常有流星雨、星系爆炸的暴发,那么,包容着暴雨、山洪的人间之河,又怎能总是风平浪静、没有险情?
好在,水性已经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她是“刚”与“柔”的一体,也是“包容”与“任性”的一体。她虽然利万物而不争,但绝不可欺。她天性地追求公平,天性地向前奔腾。哪怕杯歪碗斜,水体依然不斜;哪怕遇到阻碍,也会绕道前行。
所以只有尊重水性,依势治水,水才能公平待你——不污染她,她会以清澈之体滋润你;不淤积她,她会以“不腐”之态造福你。
只要你正确待她,她就会在“不舍昼夜”的奔腾流动中,释放动能,惠及人类,滋养大地,造福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