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洁
华夏大地物产丰富,从不缺少稀松平常的山肴野蔌,抑或是千金难求的珍馐佳酿,但在每个人心中都有着一丝最本真的味觉记忆,或如烈酒,或如松香,在我们的漫漫人生中给予自己如家的陪伴,酽醇绵长,至死方休。
味道一词,从古至今总牵着一丝家的眷念与愁情,这一点在多愁善感的文人身上体现犹为明显,在那些行旅的途中,乡情的暖昧与无所安顿遂成为一种朦胧的味觉,一种符号,一种寄托抒情的可能。
他乡,总是远谪之地的终点,或漫长拼搏之路的起点,就算最终功成名就,对家的寄托也会实实在在地落在舌尖上。如此,他乡的“旧味”便生出一种文化情感,成为可以予人宽慰的一剂心药。苏子深谙此道。
“君子远疱厨。”苏轼却从不在意这一说法,“江坡鱼”“东坡肘子”“东坡羹”……这些传世名菜不只是苏轼创制的“味道”,更是其人文情怀的载体。
被贬黄州、岭南,乌台诗案,让他从云端坠入谷底。何以遣忧愁,何以寄乡思?苏轼挽袖做羹汤。这在常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却不知,东坡先生这何尝不是用那一丝家的味道来排遣愁情,宽慰己身。在没有烈酒和故交的他乡,自有伴人之味。
《舌尖上的中国》成为纪录片中的佼佼者,也正是因为它挖掘出了味道中所承载的人文情怀。奔波他乡的打工者、游学四方的学士,他们每个人心中,自有一份隐秘之味,一口臊子、一勺南汤,深埋心底的种种情感便会随之喷涌而出。你的委屈喜悦,烦闷忧愁,不必说,自有如母亲般的手,轻抚脊背,告诉你,我都懂。他乡之味,于是成为近在咫尺的海市蜃楼,让遥不可及的家成为展现在你眼前的真实影像,所见所感,足以让你坚定脚步,伴你前行。
不论是宝玉吟唱的“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还是东晋张翰因秋风渐起,而生莼鲈之思,食物所带来的味觉感触,总能化为一腔绕指柔,萦绕在他乡游子心头。那么可否说一盏酒、一碗羹,都因人而异地带有它独特的文化情感,伴人左右,将家的情思得到安放。如此,再端起这盏酒,它里面便盛有故乡盛大的星光和辽远的风声。
他乡之味,可以伴人。
(作者系信阳高中高三文(1)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