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百花园 PDF版阅读

报晓风客户端

报知天下 晓通万家

过客重寻卧草碑


——楚国名相孙叔敖遗迹探访

陈鲁民

仲夏时节,我来到河南省淮滨县采风。第一站就是探访楚国名相孙叔敖遗迹。

荀子在《非相》中说,“楚之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意即他是期思这个地方的一个普通农民。《贾子》记,孙叔敖少年务农时,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也。”其品德为族人赞佩,传播四方。期思城西南有埋蛇岭,也叫埋蛇冢、敦蛇丘,系孙叔敖埋蛇处。

我在淮滨朋友引领下,沿着田间小道逶迤来到埋蛇岭。这是一座不太高的土坡,遍布大大小小的坟丘,长满参差不齐的柏树,绿草茵茵,野花朵朵,草丛中半掩着一座残碑,上书“寝野歧蛇”四字,我不由想起古诗“居人尤指埋蛇冢,过客重寻卧草碑”之句,说的就是这个场景。这个十分不起眼的小山坡,历史上却多有名人过客前来凭吊,但凡从此经过的,一定要来这里逗留一番,发发思古之幽情,留下诗文佳句。汉代大学者刘向曾作《孙叔敖母赞》,南北朝时著名文学家庾信曾写《孙叔敖逢蛇赞》,苏轼也写诗盛赞他“爱人忘己特埋蛇”。我默默地伫立这里,面对残碑,遥想先贤,感慨良多,却一时智穷语塞,搜肠刮肚也想不出几句好诗,只好借用范仲淹赞扬严子陵的那句名言“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以表达我的崇尚之情。

当然,若只有埋蛇这一回事,孙叔敖顶多也就是个宅心仁厚的乡村神童而已。可是因为他后来的一系列文治武功,他的治国才干,他的高风亮节,他的清正廉洁,所以才成了千古名相,历代被人称颂。《孟子·告子·下》载:“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列其为“循吏第一”。循吏也就是后来说的清官,“循吏第一”,亦即“清官第一”。此外,孙叔敖的治水成就也十分突出,《淮南子·人间训》记载:“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其主持的水利工程,化害为利,造福乡梓,功德无量。2000多年后,毛泽东在视察淮河时就多次提到孙叔敖,说他是一个了不起的治水专家。

说话间,我们来到了淮滨县期思镇政府院内,这就是孙叔敖庙遗址,也叫遗爱庙、楚相孙公祠等。庙建于东汉桓帝延熹三年,由县令段光主持修建,并请著名文学家王延寿撰写碑文,立石铭碑。郦道元《水经注·淮水》写道:“(淮水)又东过期思县北……城之西北隅,有楚相孙叔敖庙,庙前有碑。”遗憾的是,曾存在过1000多个春秋的孙叔敖庙如今几乎荡然无存,只留下几块字迹模糊的残碑,在荒草中半掩半现,印证着昔日曾有过的辉煌。据史载,庙成以后,西汉刘向,东汉王延寿,南北朝庾信、郦道元,宋代欧阳修,元代马祖常等名流都曾来此拜谒,或路过,或专程,为庙碑撰文、题联,书写诗文辞赋。到了明代,祠庙尚在,但年久失修,碑已残缺,诗曰:“读罢残碑出门去,寒山漠漠水重重”。而到了清初,祠庙早已不见踪影,游人只好无奈喟叹,“平浦疏树期思国,野水苍烟楚相祠,居人尤指埋蛇冢,过客重寻卧草碑”。

太白有名句:“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看似凄清冷残,其实,这正是历史遗迹所拥有的独特的残缺美。那些世界著名遗迹,罗马古斗兽场、巴比伦空中花园、阿提密斯神殿、毛索洛斯墓庙、巴尔贝克神庙、万园之园圆明园等,无不残缺不全,但又都力求保持原貌,未加任何修葺,就是这样每年仍有大批游客慕名而来,享受美的熏陶、艺术的震撼。同样,大名鼎鼎的孙叔敖祠庙虽只留下残碑断碣,荒草萋萋,不是也照样在吸引着我等仰慕者“过客重寻卧草碑”吗?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