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建国
我一直认为,企业智能化生产、智能化产品,虽然是国际经济发展大趋势,但在我国,目前还处于一个概念状态,距离“落地”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即使国内有一些企业开始尝试,那也是一些大型民企、国企或者科研单位,对于县级工业尤其是经济不太发达、缺乏吸引人才魅力的县市,更是遥不可及。但是,到信阳市淮滨县参加笔会,参观了该县的一些企业后,自以为信息还比较灵通、对国际前沿科技有一些了解的我,立刻觉得自己想错了,观念落伍了,淮滨企业家们的眼界、胸怀和创新能力,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力!
信阳淮滨有一家叫做“河南君子林服饰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是一个靠“智能”二字发家的企业。他们开发的“智能服装”,竟然是“全国唯一”,目前已经获得6项专利,具备防冻、防溺水、防走失、轨迹控制、蓝牙应用等功能,2017年向俄罗斯出口“智能服装”近两万件,不少款式的上衣,每件价格六七千元。该企业投入3000万元引进全球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率先在国内建造工业4.0智能车间,实现了选料、裁剪、分拣、仓储自动化,实现了成衣生产半自动化,为客户提供智能生产、云制造、“互联网+”等个性化定制与服务,生产效率提高了30%!
听着接待人员的讲解,我很是吃惊,一整天都在想这件事。
我想,改革开放后的许多年,中国企业的指导思想之一就是发展“短平快项目”,这在那时是对的,因为当时的中国是一穷二白,全国有几亿人还处于贫困阶段,科技较落后,缺乏人才、投资,搞超前、研究性、获利周期长的前沿科技项目,存在一定困难。现在不一样了,许多工业产品生产过剩,企业间过度竞争,只有独一无二的产品才能畅销。怎么做到独一无二?大家也许都明白,科技创新是最好的途径。当然,目前的企业尤其是商家,还无法去搞引导全球趋势的革命性创新,但如果用捷足先登的思维,把世界范围内刚刚露头的新科技吸收过来,生产出独一无二的产品,这个是可以做到的。很明显,河南君子林服饰股份有限公司的决策层很懂得这个道理,他们率先在全国把“人工智能”引入服装设计和生产,这个路子走对了。
按照这个思路创办企业,当然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和困难。比如国内多数人不太懂,看不到它的前景、不支持等。当年马云从美国引进“电商”这个项目时,好多年都找不到一个投资者,最后在一个日本风险投资家那里得到了支持。但是,这种全新的企业种类,也有其他企业没有的优势,那就是没人与之竞争。过去,一个项目上马、赚钱后,会有许多人一拥而上,最后因为过度竞争而全部倒下。但“智能服装”这个项目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他人不理解,甚至没有听说过,一天两天补不上这一课,加上门槛比较高,所以不会有人去模仿、跟风,去争相建厂。于是,“智能服装”就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享受“独往独来”、“天马行空”的美好感觉。
这种独一无二的企业和产品一旦建成投产,就会和阿里巴巴走过的路一样,在这个革命性的信息传播时代,在中国这个人口大国里,在全球市场一体化这个大好国际环境里,很快就会大规模倾销,加上自己能够牢牢掌握定价权,企业的产值、销售额和利润必然会扶摇直上。
如果这种独一无二的企业继续飞速扩张,很快就会崛起为一个新的行业,自己就会成为该行业的“龙头老大”,就像腾讯、百度、华为等企业那样。这时候,国家有关部门会关注、研究这类企业,会制定对该行业的管理规范。此时,制定部门可能要以该企业为参照物,制定行业规范,促使其健康发展。
河南君子林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这个“全国唯一”的智能化服装企业,对于全省甚至全国各行各业的企业、商人,是一个很好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