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军
今年,有两件关于信阳菜的新闻火爆了网络。第一件事就是在洛阳理工学院上学的信阳籍学生周佳,为了兑现两年前给寝室同学许下的诺言,用一个行李箱子从老家信阳带来了筒鲜鱼、土鸡等10公斤重的食材,为外地同学们做了一桌地道的信阳菜,这件事意外的在网上传开,这满满的“暖心菜”也让周佳成为了“网红”。第二件事就是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信阳市市长尚朝阳,在接受记者专访的时候表示:“要推动信阳菜成为下一个沙县小吃。”作为一个信阳美食、旅游的公益宣传者,笔者非常认真地看完了这篇市长专访,了解到了咱们信阳政府是以“一号文件”为方式力推信阳菜,让其成为脱贫攻坚“新引擎”。看完这篇文章,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做好信阳菜这篇大文章,文化要“舞动”起来。为了阐述美食文化在发展信阳菜之中的重要意义,我想先讲一个这方面的文化故事。
众所周知,固始的萝卜品牌,就是“嫩头青”。这个“嫩头青”不是做事没有头脑,不加考虑,盲目行事的那个“愣头青”,而是对固始县蒋集境内有名的水果萝卜品质的高度概括。这个“嫩头青”萝卜的背后有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
2000年秋季,固始蒋集的萝卜丰收了。一些农民居然像“愣头青”似的头脑发热了,他们竟然合计着要把这萝卜送到北京销售。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件事情居然得到了当地一个叫王强的乡干部的支持,王强还亲自和蒋集农民一起扛着这一麻袋一麻袋的萝卜去了首都。
他们几个在北京的一个地下室宾馆里,为萝卜起个啥名字而吵得面红耳赤,最终也没啥结果,眼见晚饭时间到了,个个都是饥肠辘辘,也确实是争论累了,就买回来两瓶红星二锅头,一袋花生米、几个熏猪蹄、一只烧鸡,几个人一边吃喝一边继续来商量,有的人提出干脆叫“蒋集萝卜”,很快被大家否定了,因为都知道北京人见多识广,谁晓得你蒋集在哪里呢;有的人提出来叫“维纳斯萝卜”,因为那个时候给产品起个洋名字非常时髦,但也被大家否定了,都觉得有点不伦不类;地下室里面的讨论一时间陷入了僵局,大家都在一杯杯的把二锅头咽到肚里借酒浇愁,仿佛已经忘记了萝卜名字还没有起好这件事,这高度的酒精很快在大伙儿的肚子里“燃烧”起来,他们只好不停地把花生米、烧鸡肉送入口中,可不一会儿,大家的肚子又开始油腻起来,不知道谁又埋怨说下酒菜忘了买缓解油腻的果蔬。
这时候,一个小伙子突然灵机一动,说俺们有现成的下酒菜啊!大家一听他的提醒立马也恍悟过来,是啊!咱们咋都没有想起来呢,这带来的萝卜难道不是最可口的下酒菜吗?于是,这个勤快的小伙子立刻行动起来,把带来的蒋集萝卜洗净了好几个,切了一盘端了上来,没有油盐、香油、佐料的搅拌,仅仅是切好的萝卜段,但恰恰是这原汁原味的东西,却吸引大家纷纷下筷,不一会儿一盘萝卜便没有了踪影,大家感觉吃的不过瘾,又让小伙子上了一盘。那小伙子饭量也特别大,一下子叨起两块萝卜塞进嘴里,那狼吞虎咽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这小伙子的老爹也在现场,看到晚辈这副吃相,就边笑边骂:“鬼形样子,斗是个活愣头青!”而当他讲出这一句话的时候,在座的所有人并不知道,一个决定固始萝卜产业命运的灵感之神已经悄悄地来到了这个地下室里!下面就是这小伙子与他老爹之间的对话,这一番对话所产生的重要意义注定是要撰写在固始县美食业发展史上的……
“老爹,你雪(说)啥子?”这个小伙子其实是很机灵的,一边观察着青多白少的萝卜,一边说道。
“咋的,宝嘴子,我雪(说)你是愣头青!”他老爹一边拿着萝卜段就二锅头,一边漫不经心地回答道。
“好啊!真俏巴呀!”突然间,小伙子把咬了半截的萝卜拍到了饭桌上。看到他的这幅模样,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
“嘛,这孩子吃个萝卜可能神经了!”
“奏的(是的),他老爹绝(骂)他,他还雪(说)好!”
“咱们的萝卜有名字了!”小伙子突然打断了大伙儿的取笑声,“就叫嫩头青,你们看可行?”
“嫩,就是水嫩嫩的那个嫩!”小伙子非常认真地补充了一句。
“嫩头青,嫩头青,蒋集萝卜大头青,还水嫩……”饭桌上另一个年长而又有些文化的种植大户,一边嘴里猫叽着,一边不住地点头。
“俏巴!俏巴!这个嫩头青起的俏巴!”地下室里突然响起一片叫好声,大家纷纷对小伙子突如其来的创意给予了最为充分的肯定。
“卖嫩头青,卖嫩头青喽,嫩头青萝卜最水灵!”
“先尝后买喽,这里有切好的嫩头青,又甜又脆赛山珍!”
第二天,在北京的一些菜市场上,这幽默的叫卖声引得许多买菜的大妈们驻足停顿,听着这要卖“愣头青”,她们都被逗乐了,品尝着切好的萝卜块儿,大妈们又纷纷翘起了大拇指,不一会功夫,这嫩头青萝卜便在菜市场上销售一空。后来发生的事情恐怕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就是在2000年11月的一天,当固始县的老百姓正在和全国观众一起观看《新闻联播》的时候,突然电视画面上出现了固始县蒋集镇那个乡干部王强手切萝卜并且宣传“嫩头青”的新闻。一时间在固始这个小县城里轰动了,人们都在奔走相告:咱家乡萝卜上中央电视台了。蒋集萝卜火了,“嫩头青”火了……
第三天,蒋集边上的史河水滔滔的流走,这十八年的时间一晃就过去了。现如今,固始县的萝卜产业早已实现了大发展:“嫩头青”等萝卜品牌常年种植面积多达十几万亩。而当年“愣头青”一样的扛着“嫩头青”进北京,还住在地下室里面的萝卜种植户们,也以此白手起家成为了固始土特产营销的老板或是农村经纪人,开上了奔驰、宝马、路虎,还在家乡盖起了小别墅。
“愣头青”变为“嫩头青”,仅仅是一字之差,却火爆了固始萝卜这个美食。在各大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课上,你绝对找不到固始人巧换一个“嫩”字卖萝卜这个成功的营销案例,但是这件事在十八年前确实真实的发生过。也许,那些营销策划的大师们,根本对这小小的萝卜头不屑一顾,但是我一直觉得,几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能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农产品销售中,有着这样灵感火花的碰撞,真是非常的难能可贵。
首先它很幽默,不管是在哪里叫卖,大家听到后都会哈哈大笑起来,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营造了一个轻松的买卖氛围;其次它很形象,一个“嫩”字生动地表述了固始萝卜的品质之优,而另一个“青”字则形象地展示了萝卜颜色。巧把“愣头青”的“愣”字变为“嫩”字,一字之换天地宽,一语双关真高明,一个灵感真叫绝!我们的文化人啊!咱们是不是应该放弃那些过度的阳春白雪,多一些这样接地气的东西,你创作、策划的作品才能够得到市场和老百姓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