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海
蓼城大地,PPP热潮涌动。
5月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报,固始县因在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上主动作为、成效显著,被评为“2017年度全国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工作有力、社会资本参与度较高的市、县”,这是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区)。
借助PPP之力,固始县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从2016年6月推出首个PPP项目——“引鲇入固”饮水工程以来,目前已有20个项目纳入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投资规模达123.04亿元;已签约的11个项目全部成功落地,总投资额达55.47亿元(包括3个国家级示范项目,投资金额12.8亿元);PPP入库项目涵盖交通运输、水利建设、农业、医疗卫生、养老、体育、市政工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旅游等领域。
为统筹推进PPP模式,2016年7月,固始县成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下设办公室。小组主要负责PPP模式的推广运用、发展规划,部门协调和重大事项决策,审核批准PPP项目实施方案、PPP项目合同、PPP项目运营考核和移交方案等,这是全市设立的第一个县级层面PPP专门工作机构。
决策者意图虽好,但PPP是新生事物,它能干啥、跟百姓有啥关系……让更多人知晓PPP成为当务之急。
“为帮助全社会更好地认识PPP,我们持续开展了分层级、分部门的大规模宣传培训。”固始县财政局局长张良俊告诉记者,县里邀请国内PPP方面的专家有针对性地介绍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领域内PPP项目运作实例,大家就如何在全县推广运用PPP模式展开讨论,“通过研讨,大家对PPP运用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和关键环节有了初步了解,为更好地参与PPP项目建设提供了有益指导。”
润物细无声。通过大规模宣传培训,PPP的“种子”悄然在蓼城大地“生根发芽”。
两年前还不为人知的PPP,现在成了人见人爱的“香饽饽”,以致在一些地方出现了“PPP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的现象,一些拉长版的BT项目、假借PPP搞变相融资的项目打着PPP旗号粉墨登场。
“这种现象在固始不存在。我们通过强有力的措施,让假的PPP项目过不了关,让签约项目保质保量推进。”固始县PPP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锋然对记者说。
“‘四个规范’保障了项目合法有序推进”,李锋然说,固始的PPP项目之所以签约落地率高,就是严格规范了项目选择、评审论证、项目采购、合同审查这四个环节,每个项目政府都要严把政策关,因地制宜、统筹谋划项目,严格按照财政部PPP模式操作规定,择优选择技术最专业、业绩最优、实力最强的投资者,之后在咨询机构和专业律师主持下,政府相关部门、实施机构、中选社会资本平等协商,合理划分政府和社会资本承担的风险,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只有如此,才能杜绝PPP的泛化滥用和假借PPP变相融资等行为。”
如火如荼的PPP热潮,会不会是“剃头挑子一头热”?
为探究竟,记者近日来到位于该县汪棚镇联山村的固始首个国家级PPP示范项目———“引鲇入固”饮水工程项目指挥部。
负责该项目建设融资运营的固始水发供水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卫东告诉记者,项目总投资6.9966亿元,山东水发集团、江西水利水电集团作为社会资本方,出资1亿元,占股55.6%;固始建投公司代表政府出资8000万元,占股44.4%。三方共同以现金出资1.8亿元组建项目公司。
“PPP给项目带来的最大好处是融资更便捷了,我们在贷款上有更多的选择权了。”王卫东高兴地说,PPP模式是国家政策导向,有与政府合作背景,有社会资本方的实力,有项目运营的还款保障,银行特别愿意把钱贷给公司,几亿元的大项目融资也不成问题了。
“PPP模式的另外一个好处是项目工程质量有保障。”一旁的固始县财政局PPP管理中心主任胡广林说,在PPP模式之前,水发集团公司通常仅作为项目施工方参与政府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借助PPP模式,水发集团公司现在是项目公司的股东,负责项目投资建设和运营,除了承担项目施工建设之外,还要在未来25年负责工程的管理运营并享受相应的收益,“就跟盖自家房子一样,咋可能马虎呢!”
“推广运用PPP模式是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市场活力、打造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改革举措。项目投资、建设、运营全程由社会资本方主导,可以让政府集中精力,更好地专注于发展规划、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固始县县长王治学告诉记者,固始县将继续遵循PPP项目规范管理的要求稳步推进,确保PPP项目质量,让PPP之花在固始县结出更多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