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为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树立正面宣传导向,结合即将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市委组织部、信阳日报社在《信阳日报》联合开辟“不忘初心跟党走 牢记使命做表率”专栏,从本周起推出系列典型报道,宣传信阳红色历史人物和群众身边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以榜样的力量教育人、鼓舞人、带动人,推动全市党员干部作风向上向好,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五个信阳”建设凝聚强大的正能量。
本报记者 姚广义 曹新俊
从吃“百家饭”长大的苦孩子到提灰搬砖的小工;从小工到技术过硬的建筑行家;从行家到一名基层农民工党员;从党员到反哺家乡的楷模,勇于探索、乐于奉献的黄久生,用30多年的奋斗经历实现了人生价值,诠释了一名基层农民工党员的憧憬、梦想和永不言弃的红色信念,演绎了致富思源、回报家乡的桑梓情怀。
黄久生1965年出生于潢川县双柳树镇晏岗村的一个贫苦农家,从小靠着乡亲们的接济长大。他内心时刻激荡着报恩的情怀,先后为家乡和社会累计捐款1000多万元,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朴实作风和博大胸怀。他的事迹感动中国,他先后7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被李克强总理赞誉为“中国农民工的杰出代表”。他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当选为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河南省总工会兼职副主席。
建优质工程 当建筑行业的“新铁军”
1983年,为生活所迫的黄久生背上行囊,告别了乡亲,只身来到郑州。当年,他18岁,是工地上年龄最小的农民工。
黄久生一直惦记着出门时老乡给的忠告:出来就不要怕吃苦,怕吃苦就别出来。初到工地,没有技术的黄久生拉着运土车,不到100斤的羸弱身体经常被车把翘起来。干力气活又累又挣不到钱,于是,不甘心只会卖力气的黄久生当起“有心人”。为了请教技术,他搬砖提灰总是注意放到老师傅最顺手的地方,甚至给老师傅洗衣服。为了学深技术,他买来与建筑相关的书籍自己学习。从此,夜晚的工棚,多了一个秉烛夜读的人。
得益于他的温恭自虚、笃学不倦,慢慢地,黄久生从小工到组长、班长、队长,一直做到了中建七局第一建筑公司郑州分公司的项目经理,成为建筑业一名技术过硬的行家里手。
“每个过程、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黄久生对工程质量要求十分严苛,这种严苛不仅体现在施工过程中,也体现在使用的建筑材料上。30多年,黄久生的工地上所使用的河砂,都是来自信阳河里的纯净河砂,价格是市面上土泥沙的3倍。很多人劝黄久生,差价这么大,没必要非用信阳河砂。黄久生说:“咱是乡下人,实诚人,咱还是靠诚信、诚实赢得别人的信任好,其他说啥都没用!”正是这种对工程的严苛要求,他才创造了一项项奇迹。
黄久生带领队伍参与中建七局承建的新郑卷烟厂联合厂房(技改二期)主体部分工程和合肥市王小郢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先后问鼎鲁班奖,从此,一块块硬骨头等着他去啃,一场场硬仗等着他去打。在中建七局承建的河南光彩大厦工程施工中,他再次大显身手,该工程一举摘得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
凭着过硬的施工质量和良好的信誉,黄久生还打造了60余项省、市优质工程。如今,潢川县双柳树镇农民工已成为郑州市最讲诚信的劳务品牌。他所带领的队伍成了河南省建筑业内的劳务品牌,被誉为河南建筑业的“新铁军”。
建温暖工程 当家乡人民的“好儿子”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靠踏实肯干逐渐致富的黄久生,难忘乡亲朴实之爱,内心时刻想着回报家乡人民。1986年春节,黄久生回到了阔别3年的晏岗村。回家之前,他在郑州花了2000多元给乡亲们买了衣服、鞋,还买了核桃、大枣等土特产,拉了整整一车,全都送给了孤寡老人和需要帮助的乡亲们。“乡亲们都以为我在外面赚了大钱,其实我一共才攒下3000元钱,东西一买,身上也不剩啥了。”从那以后,每逢过年过节,黄久生都要回晏岗村看望乡亲街邻,甚至连谁家有困难,谁家遇上事了,他都一清二楚。
随着反哺能力的增强,黄久生又将自己的爱心扩展到了潢川县双柳树镇。从1996年起,黄久生累计出资400多万元,为该镇700位孤寡老人和五保、特困、伤残老人送去衣被、米面肉油还有现金,20年从未间断。从此,双柳树镇每一户困难家庭的生计、每一位孤寡老人的冷暖,都成为黄久生永远的牵挂。
“活着你养我,病了你花那么多钱为我治病,我死前能见你一面,也就安心了……”李鸿金老人临终前最惦记的人就是黄久生。2008年,黄久生出资在双柳树镇兴建了一座敬老院,入院孤寡老人的生活费用除国家政策补贴一部分外,其余费用全由黄久生负责,包括养老送终,被人誉为“700名老人共同的儿子”,李鸿金就是黄久生赡养的700位老人中的一员。
从小受过苦的黄久生,最看不惯别人受苦。黄久生立志将改变家乡贫困面貌作为自己的一份责任。2003年抗击“非典”时,他捐资10万多元,为乡亲们购买防护设施;2007年,他为夏楼村村民安装自来水,又将水泥路修到了每户的家门口;2010年,他捐资260万元,为潢川县隆古乡新修一条道路;2011年,他为新成立的潢川县慈善总会捐款30万元;2014年春,他为晏岗村捐资10万余元修建文体广场,同年又一次性捐款100万元支持潢川县文化旅游建设;2015年春,他捐资10万元援助晏岗村兴建了久生希望小学;2016年年初,他为新郑市大槐树、柿树行两个贫困村的520多户村民每户捐资5000元,作为贫困群众致富启动资金……
黄久生还将特困人群视为“兄弟”,以实际行动为社会作贡献。他先后为信阳白血病患儿小黄冠,息县白血病少年陈辉、程静雯,潢川县白店乡癌症患者周慧等多人捐款17万元。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先后捐款15万元;他缴纳的5万元“特殊党费”,则成为河南省首笔农民工党员缴纳的“特殊党费”。2009年5月,他为双柳树镇李楼村胃癌患者曹芳和邱围村11岁患淋巴癌少年邱炳东各捐助1万元。2011年,他又给商城县达权店镇两岁半的白血病患儿曹灵汇去1万元。2013年,黄久生10万元“义买”爱心面馆,在郑州上演了“全城吃面”的故事,帮助身患骨癌的面馆老板李刚渡过难关。此外,黄久生累计给信阳市和潢川县工会组织的金秋助学捐款8万元,并帮助 24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建聚心工程 当乡亲致富的“领路人”
“我们农民工中,党员比较多,比较分散,要是在外成立一个流动党支部该有多好!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们通过党支部,把家乡在外打工的党员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劲儿往一块儿使,心往一处想,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黄久生说。
2005年,在潢川县委及双柳树镇党委的支持下,“中共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成立。凭借多年来的优异表现和诚信经营,黄久生成为支部书记,把散居在郑州市的56名双柳树镇农民工党员凝聚在一起,让这些流动党员终于有了自己的“娘家”。党支部成立后,积极为农民工解决难题,仅讨薪一项,就为上千名农民工讨回3000多万元工资,且没有发生一起劳动纠纷。“有困难,找支部”,成了双柳树籍在郑流动务工人员的口头禅。
“帮助乡亲们脱贫奔小康,支部有责任。作为支部书记,我更是责无旁贷。”黄久生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多年来,通过外建组织、强化教育、组织引领、搭建平台等措施,黄久生组织党支部开展劳动竞赛、技术比武、岗位练兵、技能培训和就业援助,通过传、帮、带,使大家都吃上了技术饭,增强了市场竞争力,让家乡贫困户转移有门路,就业有技术,出得去、干得好、留得住、挣得多,使相当一部分大别山农民工成了建筑行业的能工巧匠。在黄久生的带领下,有12000多名家乡农民工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每年为家乡带回3亿元的劳务收入,实现了“培训一个,脱贫一家,带动一方”的目的。
卓有成效的工作,让黄久生得到了家乡群众的高度称赞。2017年4月,中共信阳市委印发了《关于开展向黄久生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在全市广泛开展向黄久生同志学习活动。2017年9月,潢川县委又成立了驻郑州流动党员工作委员会,任命黄久生为党工委书记,全县驻郑州10个外建党支部386名流动党员,全部纳入党组织统一管理。“我要把党工委的活儿干好,把党员都凝聚起来,有活儿大家一起干,有困难大家共同去克服、去解决。”黄久生觉得肩头的责任更重了,要更努力了。
“当前国家对农民工的重视程度很高,国家惠民政策也极好,这为广大在外打拼的农民工吃下了一颗安居乐业的定心丸。这也是我们广大农民工的福气,感谢国家好政策!”黄久生表示,今后,他将永远以农民工的姿态,充分发挥一名基层党员的传帮带作用,继续关注家乡事业发展,以实际行动带领、团结更多的农民工兄弟听党话、跟党走,继续建好“优质工程”“温暖工程”“脱贫工程”,不断以实际行动报答家乡父老乡亲和各级党组织的关心与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