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康松 通讯员 曹积秉 孙立建
阳春三月,春风和煦。4月16日,走进新县八里畈初级中学,刚刚投入使用的学生宿舍楼格外引人注目。鲜红的四层楼在群山环抱中,像大别山深处的春花绽放着热烈奔放的时代气息。新县八里畈初级中学在校生1244人,寄宿生1091人(寄宿生占比87.7%),学校拥有标准化床位1200个,实现了一生一铺的目标,而像这样的乡村学生宿舍楼在新县中小学比比皆是,乡村学生“挤通铺、打地铺”已经成为历史。
革命老区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和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重点县。让山区孩子不用每天在崎岖山路上奔波,让每一个留守儿童分享社会发展福利,不让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而掉队,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成为新县对“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最好的诠释。
加大投入,筑牢发展基础
新县是全国外派劳务基地县,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共有寄宿制学校29所,初中12所,九年一贯制6所,小学11所(另特殊学校有24名残疾学生寄宿)。义务教育阶段共有寄宿生9243人,其中小学1786人,初中7457人,分别占在校生比例6.7%和45.05%。新县教体局将建设寄宿制学校纳入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对接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筹资源,稳妥推进,鼓励和引导社会公益组织通过提供资金、项目、服务与培训等助力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加快落实贫困地区学校办学改善计划,全力推进省、市重点民生实事工程和教育扶贫专项规划,加快“全面改薄”、校舍维修改造等教育项目实施进度;牢牢抓住寄宿制学校的宿舍和食堂管理等关键环节,大力实施“明厨亮灶”“互联网+教育”等工程,有效保障学生学习生活环境。在城区建成4所寄宿制学校,新建、改建29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推进留守儿童寄宿制就学。2017年新县整合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义务教育现代化、“全面改薄”等教育项目资金1968.5万元,争取社会捐资和县级财政投入2690万元,新建寄宿制学校1所,改扩建寄宿制学校9所,重点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改扩建,为14所寄宿制学校配置了太阳能热水洗浴设施,新增农村寄宿制学位2200个。2018年,规划整合教育项目资金1510万元,实施5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新建生活服务用房8460平方米,配齐生活服务设施,再新增农村寄宿制学位900个。
新县全面落实乡村教师待遇,保障农村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做到应发尽发,应补尽补,切实落实农村教师各项待遇政策,适当提高寄宿制学校教师补助标准,鼓励优秀教师扎根乡村,全面提升寄宿制学校教育教学质量。2017年累计发放乡村教师“两项补贴”328万元;累计发放乡镇工作补贴449.5万元。
落实政策,确保公平入学
落实中央、省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管理政策,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新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重点县,是河南省教育厅“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试点县。截至目前,新县教体局多次召开由全县中小学校长参加的脱贫攻坚推进会,紧随政府扶贫步伐,直击教育扶贫领域核心,做好县域教育扶贫顶层设计,推动教育扶贫政策入户入脑、扶贫措施精准到位、教育扶贫执纪问责从快从重。各寄宿制学校认真查摆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细节、工作死角,追踪到每个教学点,查摆到每个学生。2017年新县投入营养改善项目资金1361.96万元,发放各项国家资助资金、减免学费、住宿费1984.81万元,发放国家助学贷款1624万元,吸纳社会爱心助学资金578.5万元,受惠学生达3万人次。切实保障每一个贫困家庭子女享受公平、优质和就近入学的权利。新县完善贫困地区乡村教师队伍补充机制,实施特岗教师计划。2009年以来,新县先后招录的1201名特岗教师全部分配到农村中小学任教,逐步形成“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使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实施“县来县去”的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和选派县城学校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农村教师素质与师德水平;大力宣传表彰长期扎根一线的最美教师、育人楷模,在评先评模、职称聘评中向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适度倾斜,保障寄宿制师资队伍稳定。
强化管理,构建温馨家园
新县是劳务大县,寄宿生的管理特别是留守学生的管理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新县教体局立足山区点多面广、留守儿童多的县情,围绕全县脱贫奔小康的实际需要,为贫困儿童配齐必要的生活物品,实行吃、住全免费。在全市率先实现营养餐食堂集中供餐,确保在校留守儿童吃上热饭热菜、喝上开水。建成“校内外阳光驿站”48所、少年宫12所、爱心之家60所、心理咨询卫生保健室48所、托管家园1所,改善农村寄宿制学生课内、课外活动条件,为寄宿生营造一个健康向上、快乐成长的温馨家园。在学校管理中,一是建立寄宿制学校管理制度,确保寄宿生在校期间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问,严防出现管理盲区和棚架现象。二是建立陪寝陪餐制度,保证每一餐都有值日领导和教师陪、每一晚都有教师陪寝。三是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利用互联网,畅通家校互动渠道;建设少年宫,打造学生文艺活动平台;利用本土红色资源,通过清明节祭奠英烈、“走红军路”实践活动,拓展德育活动载体;围绕健康教育,在寄宿制学校大力推进食育计划,食育成为新县教育新亮点。四是建立爱心之家和心理咨询室。配备亲情电话116部,亲情视频电脑54台,聘请1200余名爱心人士担任校外辅导员,常态化开展学业辅导、亲情陪护、自护教育等志愿服务活动,做到对留守儿童生活上细心照顾、学习上悉心指导、心理上耐心引导。五是对特困寄宿生实行特别关爱。新县光彩实验学校,对全县特困家庭特困学生进行统一寄宿管理,食宿全免费;完善新县特教学校建设,对重大残疾儿童采取特殊照顾和送教服务,进一步拓宽关爱特困生的渠道。新县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规划到2020年,将建成36所寄宿制学校,使全县寄宿制标准学位达到14000个,其中小学达到4500个,初级中学达到9500个,为广大寄宿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保障。
近年来,新县大力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育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先后获得“河南省职业教育强县”“河南省教育工作先进县”“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等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