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综 合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焖罐肉:浉河人民勤俭智慧的传承


本报记者 张勇

浉河茶乡漫山碧透,茶香氤氲。山上、湖边,勤劳的茶农巧指捻新茶,收获一年的希望。

采茶女工手指娴熟,75岁的茶农徐大洲也不甘落后,和老伴一起在茶山上追赶着季节。“采茶是辛苦活,耗费体力,饮食不能差呀。”看着徐老汉在茶园中来回穿梭,记者担心他的身体吃不消。“和过去相比,现在的生活没得说的。焖罐肉焖笋子、韭菜炒鸡蛋,荤素搭配,既有营养又下饭。”徐老汉说。

行走在浉河茶乡,一提到饮食,茶农们首先都会自豪地说起焖罐肉。小小的焖罐肉究竟有怎样的魔力,让茶农们既自豪又念念不忘?“我小的时候,每年家里都做焖罐肉。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困难,一年养的一头猪便是农户一年的肉、油供给。每年进入腊月,便开始杀年猪。那时候也没有冰箱,为了来年的生活,这么多猪肉该如何保存,成为头等大事。但是,智慧的先辈们却想出了炒制焖罐肉的办法,把一头猪肉很好地保存下来。”谈起焖罐肉,徐老汉娓娓道来。“一头猪肉,除去头、腿和杂碎,基本上都炒成了焖罐肉。把猪肉连精带肥切成小块,用柴火锅炒至金黄色,油没过肉,冷却后连油带肉盛入瓦罐中,油必须覆盖住肉。只要保存得当,罐里的肉几年都不会坏,每次吃的时候,都跟新鲜猪肉一样的味道。”徐老汉说。

勤俭持家久,忠厚传家长。从过去的苦日子到今天的幸福生活,徐老汉一直秉持着勤劳勤俭忠厚的传统思想。“过日子得精打细算,细水长流。过去,只有农忙季节或是家里来客,才能吃上焖罐肉,平时舍不得吃。每当吃焖罐肉时,用筷子从罐子里挖出肉块,放入热锅里融化后盛出,沥去油,往热锅中放入葱姜,再放进肉块,加入笋块,添适量水煮开,盛入瓦钵中,放在红泥小火炉上一起端上饭桌,顿时满屋飘香,十几分钟,就能入口。那时,吃一顿焖罐肉就相当于过年啊!”徐老汉满腔感慨。如今,浉河焖罐肉不再是饥荒年代人们的奢望,而成为家家户户餐桌上的一道家常菜。穿越历史时空,一路走来,焖罐肉不仅在历久弥新中留住乡愁,又传承着新的时代内涵,成为推荐信阳、扮亮浉河的一道亮丽名片。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农家乐。”清明时节游子归来,在祭扫先人的同时,再次品味家乡的焖罐肉,不仅是对祖辈们勤劳勤俭的追思,更是激励自己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辛勤奋斗。这也许是焖罐肉这道浉河独特的地方菜的文化传承和魅力所在。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