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 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推进生态宜居 建设美丽信阳


——全市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综述(上)

本报记者 戴子翔

2017年,我市紧紧围绕生态宜居美丽城市建设目标,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城市提质为抓手,以城市双修为重点,从百姓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最需要的地方做起、最期待的地方抓起,持续加大城市建设和管理力度,积极回应百姓关切,实现了城市提质与群众获得感的双提升。

拓宽融资渠道 破解资金瓶颈

我市紧盯国家政策倾向、省支持方向,围绕自身资源和产业优势,将2017年定为“项目建设年”,从创新机制入手,坚持用市场手段破解融资难题。谋划实施了中心城区匡算总投资568.25亿元的30个重点项目和市级年度十件民生实事。在项目启动前期,利用市华信融资集团融资近30亿元,用于启动30个重点项目征地拆迁工作。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我市按照市场化运作、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组建了城投、水投公司,参与投资融资、工程建设、咨询服务等领域市场角逐。在项目推进中,将谋划成熟的重点民生工程、黑臭水体治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集中打捆,采取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项目规模300多亿元。紧抓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等各类政策密集实施的机遇,重点谋划2018-2020年度园林绿化、污水垃圾处理、综合管廊等建设项目108个,概算总投资约110亿元。积极开展资金申报、争取工作,全年争取到位污染防治、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项目上级资金2亿余元。与此同时,按照可督导、可考核、可追责的原则,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坚持市级领导分包、重点项目建设例会、联审联批制度。出台征地拆迁政策,中心城区30个重点项目拆迁房屋3658户,完成征地7795.6亩。培育引进一批项目推进团队、PPP谈判团队和投融资团队,PPP项目建设周期平均缩短6个月以上。

补齐城市短板 提升承载能力

着眼于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强支撑,我市大力开展城市提质工程,着力改善民生、完善设施、提升功能。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依据城市总规加快编制中心城区12个片区控规和19个专项规划,完成了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及浉河两岸城市设计编制。集中筛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领域的年度“十件实事”给予强力推进。中心城区累计改造升级背街小巷266条,新建、改造提升公厕和垃圾中转站各37座,浉河两岸截污工程已基本完成。畅通新老城区道路连接。实施了新十八大街贯通、新二十四大街改造、新七大道西延、新五大道下穿京广铁路、四一路桥涵拓宽改造、跨浉河三座大桥工程等。截至目前,四一路下穿京广(宁西)铁路立交改扩建工程、新十八大街南段贯通工程等8个重点项目全面进入建设阶段,新五大道西延段下穿京广(宁西)铁路立交工程施工方案待武汉铁路局批准后即可开工建设,这些项目建成后,将极大解决信阳新老城区连接口少、交通拥堵问题。加强市政公用设施配套。中心城区供水主干管(滨河南路)改扩建工程、浉河公园东门停车场建成投入使用,中心城区集中供热工程正在推进前期工作。对城区13条主干道进行了路面维修及排水管网清淤疏通,改造城市道路积水点28处,新改建市政消火栓305台,新改建路灯1800余盏,城市基础承载力持续提高。

强化环境治理,改善城乡面貌

以改善大气、水环境质量为目标,我市认真落实“三治标三治本”各项任务,城市大气、水环境逐步改善。强化城区环境治理。积极推行“以克论净、十净五无”保洁作业标准,实行道路清扫多机械“联合作业”,采购洗扫车、洒水车、电动垃圾清运三轮车等环卫作业车辆307辆,中心城区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率达到100%。狠抓中心城区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建成生产能力60万吨的拆迁类建筑垃圾再生骨料资源化利用项目,完成276台渣土车自动化密闭改装并全部纳入建筑垃圾大数据监管平台,进行24小时动态监管。加大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力度。中心城区59处黑臭水体已整治39处,剩余20处正在进行雨污分流、河道清淤、堤岸整治及征拆工作。11条河流断面水质整体达标,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积极推进农村垃圾治理。构建了市级抓总、县区统筹、乡镇主体、村组执行的四级联动责任落实体系,全市共配备保洁员2.18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48‰。2017年全市共投入3.37亿元开展农村环卫设施建设,共新建密封垃圾池1.62万座,配置垃圾桶8.4万个、各类垃圾收集车辆7800余辆,集中清理陈年垃圾,“垃圾围村”现象切实改善,全市480个市级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已基本达到省级验收条件。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