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童
“2017年年底,我们村只认定一户为贫困户。”昨日上午,息县濮公山管理区中渡店村驻村第一书记王东明对记者说,“这一年,全村三分之二的贫困户实现脱贫。”
记者关注了这家新认定的贫困户档案:周文宝,男,55岁,家庭有妻子、儿子共三口人;致贫原因:妻子大病。
“把周文宝认定成贫困户,村民代表投票时非常务实。”村支书朱俊说,“他家庭情况一般,妻子患癌症他要去护理,儿子开个小卖部还要顾家。一方面医疗开支大,另一方面劳动力投入到照看病人上,陷入贫困已不可避免。”
记者翻看周文宝的贫困户档案时,村部里来往的群众络绎不绝,王东明所在的大办公室集中办理贫困户的事务,显得更加热闹。在连续接待许多来问事的群众后,王东明决定到一些贫困户家里走走。
“共产党好啊!村干部真关心我们!”贫困户赵树友的妻子柯玉英老远看见王东明便开始招手。
赵树友一家情况很差,村里对他们照顾也多。除了让柯玉英在村里做保洁,每月领取700元工资之外,2017年5月1日起,村里还每月救助他家500元。
“生活改善了,要尽快搬到新建的小区里住。”王东明对柯玉英说,“有困难村里会尽力帮你解决。”
然而一些困难村里确实没办法,比如从山上迁到安置小区清华园,赵树友一家只能补偿一套房子,柯玉英惦记着两个没结婚的儿子,想要两套房子。
在村办制衣厂,记者和王东明一起见到两位刚刚摘帽的贫困户何昌贵和任太功。
“我是2014年群众大会认定的贫困户。”何昌贵说,“我家庭情况原本很好,妻子患癌症在医院治了三年,人没了,钱也花光了。”
妻子去世后,何昌贵搬进了清华园,一切重新开始。他先在村里做护林员,每月领1200元,后来转到村制衣厂当拍棉组组长,每月工资略多一些。谈到将来,何昌贵对自己再次创业充满信心。
对于认定自己脱贫,任太功心里老大不舒服,他认为自己情况特殊。
“我儿子死了,我们老两口快60岁的人了还要养活两个孙子,难啊!”任太功说,“尽管两个孙子吃低保,也解决不了多少问题,以后的日子我们压力大。”
任太功到村制衣厂上班每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加上老伴在村里公益岗位上的补贴,家庭收入稳定,而且人均年收入远超贫困线,村里认为他家符合脱贫条件。
“别总想做贫困户有什么好处,贫困户不丢人也不光荣,是贫困户就需要想法脱贫。”王东明说,“看看村里,是不是还有很多人不如你的情况?有困难村里一样会管你,想干事村里一样会支持你。”
前段时间的一场大雪,贫困户周正芳家的房子成了危房。要说应该启动贫困户危房改造,可是全村人都正往新小区里搬,难道还要在山窝里改造旧房?更麻烦的事还有,周正芳家的安置房排在明年。
“先搬到我家的老房子里住吧。”村干部吴德明说,“等明年你家安置房建好你再搬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