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浩 通讯员 李炜 吴峰
“帮扶对象:马集镇项园村二组霍永华;帮扶责任人: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驻村第一书记张成功;帮扶措施:引导霍永华当地务工,入股金豫南企业种植弱筋小麦,每年资助其上大学的女儿4000元……”2017年12月20日,记者在淮滨县马集镇项园村霍永华家看到,其精准扶贫手册上,清晰地罗列着一项项因户因人定制的帮扶举措,明确标注着责任人、预计收入等帮扶信息。
开展脱贫攻坚以来,淮滨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精神,围绕“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以贫困村、贫困户贫困退出目标为抓手,结合县情实际,创新提出精准到村“1+7”、精准到户“1+N”贫困退出新举措,为贫困人口脱贫和贫困村退出打下了坚实基础,有效地推进了脱贫攻坚工作。截至2017年年底,全县累计有54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序列,4.94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运用顶层思维,补齐短板激发活力
淮滨县针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不等不靠,高站位、大思维,突出顶层设计,整合涉农资金项目,结合村情实际,采取整村推进方式,实施精准到村“1+7”贫困村退出举措,“1”即坚守贫困发生率低于2%以下这道脱贫红线;实施“7”大工程,即让每个贫困村通村公路硬化、户户喝安全饮用水、基本满足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家家通广播电视、有功能设施齐全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有标准化卫生室和合格的乡村医生、基本实现通宽带的要求,提高贫困村脱贫保障服务能力。目前,全县61个行政村道路全部畅通,通车率、通达率全部达100%。县水利局积极实施安全饮水项目,解决了8.9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县文广新局建成97个贫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7436户贫困户更换了广播电视直播卫星设备。县住建局开展精准扶贫危房改造工程,危房改造831户。县联通公司实施“1+1惠民”工程,实现了全县289个行政村全部通宽带。县卫计委对430名乡村医生进行了集中培训,97个贫困村都有了标准化卫生室。县电力公司实施贫困村“村村通动力电”工程,实现97个贫困村全覆盖。
发挥叠加效应,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多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原则,以贫困户为对象,以脱贫为目标,创新贫困退出新举措,提出了精准到户“1+N”,“1”即每个贫困户有一个稳定的脱贫增收措施;“N”即在此基础上再采取多项帮扶脱贫措施,为贫困户逐户建立台账,严格做到一村一本扶贫台账、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人一套帮扶措施,有的放矢精准扶贫。
针对不同贫困原因的贫困户,因户施策精准安排实施了雨露计划、小额扶贫贴息信贷、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到户增收、易地扶贫搬迁等项目,提高贫困群众劳动技能,改善贫困群众生存环境,扶持贫困群众创业就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实现了帮扶责任与脱贫路径对账销号。
多举措综合施策,发挥了政策叠加效应,促进了贫困户稳定增收:
实施产业扶贫“多彩田园”示范工程,明确了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扶贫车间、光伏发电、电商扶贫5大类11项支柱产业。目前,全县共建成产业扶贫基地130个,链接贫困户1.8万户,覆盖率达80%以上;
建成扶贫车间57个,带动592户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户年均增收1.2万元,实现3160人脱贫;开展各类技术(技能)培训59期,培训劳动力470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000多人;
全县外出务工29.38万人,县内主导产业吸纳贫困人口就业4000多人;
全县建成了村级基层就业和社保服务平台170个,开发贫困户公益岗位1200多个;
落实教育资助措施,发放补助费3526万元,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20817人次。
聚集资源要素,形成合力攻坚拔寨
按照“1+7”“1+N”总体规划布局,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坚持“一盘棋”思想,组织动员各部门各行业资源支持脱贫攻坚。相关单位积极投身扶贫开发主战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联动,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做到扶贫项目优先安排,扶贫资金优先保障,扶贫工作优先对接,扶贫措施优先落实。2017年,该县整合资金3.95亿元,安排扶贫项目221个。截至目前,已拨付资金3.82亿元,拨付率96.7%。
同时,集众智、聚群力,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使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互为支撑,构建了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脱贫攻坚工作格局。开展“万名干部包万户”和“百企帮百村”活动,县四大班子领导全部联系到16个乡镇,每人结对帮扶一个贫困村、3户贫困户。全县共安排105个县直单位结对帮扶97个贫困村,选派97支驻村工作队和97名驻村第一书记,组织103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97个贫困村,7663名干部职工每人结对帮扶1-3户贫困户,实现了对所有贫困户的全覆盖,形成了“干部帮万户、企业联百村”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