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
在息县谯楼的阁楼北墙外侧,保存着一块书写着“三世亚卿”的清白石质匾额。根据民间相传和嘉庆版《息县志》记载,确认该匾额来自于明末朝廷旌表息县籍李若星的“亚卿坊”。通常状况下,牌头都有上下两块匾额,上为坊名匾,镌刻牌坊名称;下为叙功匾,镌刻着主人的名讳、职衔、功勋和诰赠。可惜该坊叙功匾已无存,只留坊名匾孤存于世。该匾额所用石材软硬适中,便于雕刻,而不易风化。“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质透射着主人的人品,揭示着主人的功德。
该匾额左右全长207cm,上下高约51cm,厚约10cm,大面正中,从右自左刻有“三世亚卿”四个楷书大字,均约一尺见方。息城甲申先生叹曰:“刚劲挺拔,浑厚壮丽,古朴典雅!”额尾落款纵向一排小字:“崇祯三年,孟春月,吉”,指的是立坊时间,即1630年正月初一。选择大年初一这个特殊的日子“上梁”,我们可以想见当时整个息城的热闹场面:十里八乡民众鸡鸣即起,或骑马,或坐轿,或步行,纷纷涌向息城北大街,目的就是为了目睹牌坊的落成典礼。额首四纵行小字略小于额尾小字,一则是表示对皇权的敬畏,一则是为了使大字位正,左右对称,彰显名正言顺。此四纵行小字:“钦差巡抚河南都御史张明汉,巡抚河南监察御史于尚志,汝宁知府王建和,文林郎息县知县李久照”,介绍的是立坊经办人员,官职大小一字排开。匾额正反两面设计完全相同,置于坊上,出入北大街,视觉效果一样,恰好印证牌坊既是“光荣榜”,又是“宣传册”。
牌坊本由棂星门衍变,始于祭天祀孔,滥觞于汉晋,成熟于唐宋,登峰于明清,后从实用衍化为纪念,广泛用于旌表功德,标榜荣耀。
李若星,息县城关人,生于官宦世家,为官一生,廉洁奉公,刚正不阿。嘉庆版《息县志》载:“兵部左侍郎李公若星墓,县东五里(今大胡庄)。”上世纪六十年代该冢尚存,是其为息县本土人的一个重要佐证。
李若星生于1581年,万历三十二年(1604)高中进士,次年二十五岁授枣强县令,遂知真定府,属于典型的早慧型。二十年后,以廉洁品德和超群才干,为朝野器重,出任大理寺少卿,相当于今天的人民法院副院长,从五品,位列公卿,其时为天启三年(1623)。崇祯元年(1628),迁为工部右侍郎,正二品,兼右佥都御史。次年(1629),息县知县李久照上书请表时,李若星的最高官衔仍是副职。又恰好经历万历、天启、崇祯三朝,故称之为“三世亚卿”。“亚卿”在此非职官名,而是副职的代称,这一年,李若星恰好五十整岁。也许是冥冥之中注定,在以后虽又有调度,但仍为副职。
所存明代二品大员牌坊虽然不多,笔者以为其规制也足能映照出“三世亚卿”坊的样子。著名的山东省桓台县新城镇“四世宫保”牌坊,是明朝万历皇帝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为当时新城人兵部尚书王象乾所建。王象乾文韬武略,威震九边,加功晋爵为太子太保,光宗耀祖,追赠曾祖、祖父、父亲太子太保、兵部尚书之衔,四世其荣,故额题为“四世宫保”。该坊系砖石结构,呈中间高左右低之宫殿式。面阔9.2米,进深3.33米,高15米,拱门洞两侧有石狮八个。拱门、楹柱等上面雕有飞禽走兽、山水花卉,特别是砖砌圆柱顶部的四个浮雕人物,栩栩如生。兵部尚书也是正二品,李若星官衔与之相当,虽建坊滞后十一年,笔者以为“三世亚卿”坊规格应该与此相当。即面阔不少于9米,高度约15米。
安徽歙县郑村镇鲍象贤尚书坊建于明天启二年(1622),是一座旌表鲍象贤的“忠字坊”,属于棠樾牌坊群中的第七座。鲍象贤初授御史,后任兵部右侍郎,死后封赠工部尚书。牌记因旌表其镇守云南、山东有功而建造。兵部右侍郎属于三品官,工部尚书属于二品官,也与李若星品位相当,且年代接近。该牌坊群中慈孝里坊阔8.57米(是诸牌坊中的最低宽度),进深2.53米,高9.60米,在诸牌坊中规格也是最低。鲍象贤尚书坊规格高于慈孝里坊,笔者以为李若星“三世亚卿”坊也应壮于此。
作为息县的仿古建筑,息县龙门巷牌坊,位于息县西大街龙门巷,其牌坊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属于地标建筑,主门与侧门柱间距基本上符合黄金分割比例。据说按原比例建造,只是路面抬高,牌坊也整体抬高了。作为息县的主街,北大街比龙门巷宽,所以“三世亚卿”坊一定比“龙门巷”牌坊更加气派。
“天上数玉皇,地上数督堂。”李若星的事迹至今仍然在息县民间流传。呜呼!“三世亚卿”今犹在,不见当年李若星。笔者期待着“三世亚卿”坊重建的那一天,并且相信那一天一定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