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特 刊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让党旗高高飘扬


——新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综述

羚锐公司研究人员正在检验药品试剂 本报记者 马保群 摄

虞静 聂建武

新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聚焦精准、协调推进,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2014年以来,全县实现5513户20426名贫困群众稳定脱贫,46个贫困村整体脱贫,贫困发生率由15.5%下降到7.7%。2013年、2014年、2015年在全省扶贫开发绩效考核中均获得A级等次。目前,2016年11个集中安置点和分散安置房屋已搬迁入住608户2554人,入住率达86.9%。2017年28个集中安置点主体工程已完成。

新县持续建强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打造县内转移就业主平台,吸纳贫困群众就业1460人,实现了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增收的目的。成立全市首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2014年以来,培训贫困群众3740人次。举办4场“互联网+就业”人才招聘会,帮助3518名贫困群众实现县内就业。用好“人力资源网上超市”,开辟企业招工、群众务工直通车,8164名贫困群众实现县外就业。依托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职业培训+国外就业+回国创业”模式,2014年以来,帮助306名贫困群众转移到国外就业,人均年增收9.5万元。

按照“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的思路,新县推动劳务输出和返乡创业双向流动,返乡创业人员累计创办经济实体7800多家,带动2.2万名贫困群众就业,被确定为全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试点。拓展家政、护理等就业新渠道,依托省妇女干部学校、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技能培训,打响“红城月嫂”品牌。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在公益性岗位聘用贫困群众394人。

抓好产业扶持,推进到户增收项目全覆盖。该县整合扶贫贷款贴息、小额信贷和互助资金,采取财政资金折股量化的方式,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全县22家龙头企业、98家合作社、10家家庭农场与8863户31022名贫困群众建立利益联结机制,71%的贫困群众获得租金、薪金及股金分红收入。建成152个“多彩田园、创业工程”产业扶贫示范基地,覆盖28841名贫困群众和所有贫困村。

加大就业创业扶持力度,该县对省外、省内就业的贫困群众每年分别给予1000元、500元的交通补贴;对雇用贫困群众比例不低于10%的村级组织、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个人新建改建“扶贫车间”给予一定补助;对贫困群众自主发展特色产业的,按投资总额的10%给予奖补;鼓励整合粮食、供销、商务、教育等部门在乡村的闲置资产,新建改建“扶贫车间”39个,带动1526名贫困群众就业。

大力拓展扶贫空间,该县依托红、绿、古旅游资源,加快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探索“旅游+扶贫”模式,推动休闲旅游、体育健身、养老养生、教育培训等业态深度融合,让贫困群众在旅游及相关服务行业中创业就业、增加收入。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32个村成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已有22个贫困村、2297户7683名贫困群众通过旅游及相关产业实现脱贫。

探索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该县将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重点用于贫困村,将生活在重点生态功能区、有劳动能力的329名贫困群众纳入护林员队伍,每人每年补助1万元。加快碳汇造林富农项目建设,沙窝镇碳汇造林富农项目年可实现收入20多万元、209名贫困群众从中受益。编制光伏扶贫规划,在贫困村规划建设小型光伏电站101座,在10000户贫困户中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设施,总装机容量6.06兆瓦。目前,5个村已成为实施光伏发电扶贫试点,4个村已并网发电,带动95户贫困群众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加强资金保障,确保投入见效益、发展有支撑。该县加大财政投入,设立650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其中1000万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专项资金;1000万元特色农业奖补资金;1000万元中小微企业还贷周转金,为带动贫困户脱贫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临时周转的过桥资金;2500万元财政风险补偿基金,为贫困户提供最高10万元的贴息贷款;1000万元扶贫保险金,采取“扶贫+保险”的整县推进模式,为全县所有贫困群众、脱贫不稳定人群和带动脱贫的龙头企业,提供生产和生活两类保险,确保“脱贫路上零风险”。

持续放大定点扶贫效应。该县争取23个中央、省、市定点帮扶单位,投入资金5亿多元,实施项目89个。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在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设立人才孵化基地,建立焊接培训基地,每年培训贫困学生1000多人次;与毅辉公司深度合作,建成毅辉智能制造产业园,计划将郑州机械研究所锻压中心整体搬迁至新县,并与毅辉公司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发起成立新科扶贫基金会,基金规模达2287万元。

突出行业扶贫优势。该县实施农村公路三年行动计划,2014年以来,新建改建县乡公路151公里、村组道路494公里,100人以上的贫困自然村全部通上“致富路”。除险加固中小型水库133座,完成25个贫困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20.3万名群众吃上“安全水”,其中贫困群众2.6万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电网、网络通信、广播电视信号实现全覆盖,脱贫攻坚的基础能力不断提升。

积极营造社会扶贫氛围,该县深入开展“万名干部帮万户、百家企业联百村”活动,百家企业结对帮扶73个贫困村,50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产业联村、项目带村、智力扶村、捐赠帮村等方式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依托羚锐集团老区扶贫帮困基金会,带动全县民营企业、企业家冠名基金17项,规模达4000多万元。引导外出成功人士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捐资1000余万元建成两所乡镇敬老院。

新县坚持对乡镇只考核脱贫攻坚,不再考核GDP和税收,设置A、B、C、D四个考核等次……并在河南省率先引入全过程第三方评估,以考核推动工作重心调整,压紧压实责任,坚决防止弄虚作假、数字脱贫。开展“让党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高高飘扬”主题活动,动员全县党员干部鼓干劲、增信心、战贫困,确保2017年整体脱贫,为造福老区、添彩中原作出应有贡献。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