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
2015年8月,带着简单的行李和一片赤诚,我来到潢川县张集乡檀树村任驻村第一书记,也由此翻开了人生新的篇章。
从“门外汉”到“家里人”,转变的不仅是身份
从县纪委机关到檀树村,工作环境的转变让我认识到只有扑下身子、走进群众心坎,才能开好局、起好步。所以我吃住在村,公示电话号码,让群众有了困难有处说。围绕贫困户的需求是什么、重点解决什么、群众最期盼什么,我走遍全村15个村民组,集中走访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老党员等,深入了解村“两委”班子建设、土地状况、农业结构、集体收入等情况,分类建立村情民意台账,摸清症结点,找准着力点。
摸清基本情况后,我从田间地头了解到贫困户的收入状况,在群众家的板凳上得知他们的实际困难……群众逐渐认识、了解了我这个“第一书记”,遇事也愿意找我商量,我这个“门外汉”慢慢成了群众的“家里人”。
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是第一步。我深知要想真扶贫、扶真贫、扶出成效,必须有一支党性强、政治过硬的党员干部队伍。为此,我坚持带头参加“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等制度,组织党员干部每月开展集中学习不少于两次、每两月召开一次党员大会。组织村干部和党员代表学习讨论警示案例,从中汲取教训。积极争取县纪委和乡党委、乡政府支持,筹集资金10余万元整修村部,配齐了办公电脑、打印机等,办公条件明显改善,使村部成为党员干部学习、群众民主议事的好去处。
从“精准识别”到“精准施策”,考验的是担当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需要驻村第一书记担当起“先锋队”“生力军”作用。我从檀树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在精准识别上,我和帮扶责任人一同对照“五进十出”标准,积极走访调研、开展“五清”核查,共清退不符合标准的贫困户51户,得到群众支持。
在结对帮扶上,县纪委33名机关干部每人结对帮扶3-5户贫困户,每月至少到贫困户家中走访一次,通过讲政策、拉家常、想对策,帮助他们树立脱贫致富信心,并先后筹措资金110多万元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做到点对点服务、面对面帮扶,受到群众赞扬。
在精准施策上,我和村组干部一道逐户走访贫困户,根据群众意愿制定帮扶措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小微权力”治理和脱贫攻坚工作有机结合,梳理出与群众关系密切、廉政风险点高的“小微权力”20项,列出清单,绘制流程图,依规依纪办事用权,让办事程序、扶贫资金“晒”在阳光下,赢得群众信任。
从“聚焦重点”到“做实做细”,讲求的是责任
我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驻村工作绩效的标尺,从群众最急迫最关心的事入手,一件件做实做细。争取资金195万元建成5.2公里的村组水泥路,安装17座太阳能路灯;实施整村推进项目,新建40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广场和乡村大舞台,配备体育健身器材,全村面貌焕然一新。
县纪委多次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定点帮扶工作,多次组织住建、交通、发改等部门召开对口帮扶工作座谈会,促进项目、资金及要素资源向檀树村流动,完成檀树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申报并开工建设总投资3318万元的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项目。立足张集乡羽饰加工产业优势,我积极联系当地羽饰加工企业,开展贫困人口羽毛原料粗加工技能培训。针对贫困户徐正国腿部残疾无法干农活、无固定经济来源,还要照顾 80多岁患病母亲这一状况,我帮其在村羽毛厂务工,获得稳定收入,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足不出户实现就业增收。
作为一名驻村第一书记,我是充实的。两年来的每一天,我的工作日程都安排得满满的,紧张而忙碌,我亲眼见证了檀树村一点一滴的变化。如今的檀树村,路宽了、灯亮了、塘修了、电改了,文化广场和乡村舞台也热闹起来了。檀树的群众也见证了我的成长,由当初群众眼里“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小李”到如今“干事实在作风正派的李书记”,我提升的不仅仅是工作能力,更是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深深感受到,精准扶贫“扶”的不仅仅是群众的贫困,更是我的信念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