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靖
秋日的田野硕果累累。8月24日,记者来到光山县罗陈乡周湾村,只见200多亩的桑园里,一排排密植的桑树苗郁郁葱葱,柔嫩的桑叶在风中轻轻摆动。
眼前的这片生机勃勃的桑园,在两年前还是一片荒地,种桑养蚕在村里可是新鲜事儿。而如今,村里不少人已经走上了养蚕致富路。
“从去年9月开始养蚕,我是村里第一批开始养蚕的 。”提起自己从事的新行业,已脱贫的贫困户李本炎从屋里迎出来,他兴奋地打开了话匣子,“一年可养三季,一季周期20多天,与种植传统农作物相比,养蚕要省不少事。”
不仅省事,种桑养蚕的效益也比种植传统农作物高。“一张可养25000条,出80斤至90斤茧,每斤可卖到24元。去年秋季第一批挣了4000元,今年春季的一批挣了5000多元。” 李本炎告诉记者,随着村里桑园面积的逐步扩大,养蚕规模也逐步增加,收入会越来越好。
周湾村地处大别山浅丘陵地区,土地贫瘠。由于缺乏技术、条件限制,很多贫困户找不到挣钱路子。2015年8月,陶曼晞从省科技厅来到周湾村成为驻村第一书记,村里有了新变化。
“村里浅山多,适合种桑养蚕。”刚上任在山里转悠的时候,陶曼睎提出让村民养蚕致富的办法。但在发展养蚕之初,许多村民并不看好这一产业。
为了打消村民顾虑,陶曼晞请来省蚕业协会专家到周湾村实地考察选址,鼓励村干部带头流转荒地200亩种植桑园;省科技厅帮忙购买13万株桑苗免费送给村民,并请省里专家到村里手把手教村民种树、养蚕,联系省丝绸协会为村民的产品“兜底”。
在村干部的带动下,村里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参与进来,增强了掌握技术实现脱贫的内生动力。经过一年的产业发展,贫困户中已培育出了养蚕技术带头人4名,李本炎就是其中之一。“养蚕的环境条件要求高,我们都严格按要求操作。”他指着又白又胖的蚕茧自豪地说,村里已经培育出5A级蚕茧,“一个蚕茧能抽丝1029米,比一公里还长哩。”
据了解,今年村里的春蚕和夏蚕收获1000余斤,预计秋蚕可发展到5000斤。到2018年,可实现丰产后每亩每年增收5000元,将带动更多贫困户稳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