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清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处暑是一扇门,一打开,柔和的凉风就扑面而来,让人感到无比凉爽。此时,天高云淡,秋韵淡雅,是一年之中最舒适的季节。

处暑的“处”字,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也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故民间也有把“处暑”叫作“出暑”的。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处暑时节,乡村风光清新而明媚。“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扁豆花开洁白如蝶,豆荚丰满如“螓首蛾眉”。那一畦萝卜,缨子已长到一拃多高了。芝麻割了,花生扯了,玉米掰了,棉桃儿挂满了枝头,稻子开始泛黄染金,轻风拂过,禾香醉人……“以开百室。百室盈止。”丰收的喜悦,绽放在农人黑红的脸上,温润而生动。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处暑时节,赏秋去乡下,沿着乡间小路一路走来,紫薇依然在不紧不慢地开着,胭脂色的花瓣,摇曳多姿。凌霄爬满墙壁,撑开橙红色的喇叭,蓬蓬勃勃。茉莉花也开了,静悄悄地绽放着,使人想起那些棉麻素裙的女子,清雅洁净……晚风里,明月皎圆,秋虫唧唧。檐下扑棱棱倦鸟归巢,在飒爽的金秋里清脆地回响,为乡村平添了几分静谧。

阳光不再是耀眼的白,而变得纯净柔和,但中午仍有一些威力。农谚有“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面对“秋老虎”发威,人们往往宽容地报之莞尔一笑,再热,也终将是强弩之末了。

处暑前后有“中元节”,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度布施活动,比如烧冥钱,放河灯,做法事等,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肖红在《呼兰河传》中就有放河灯的描述:“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就穿棉”。此时,绵绵秋雨,一场比一场透凉。中医认为,处暑时节,气温逐渐由热转凉,自然界的阳气也向收敛闭藏转变,凡体弱者须及时添衣,强健者则要“春捂秋冻”。饮食适时、适量、适温、营养适中,粗细搭配、荤素搭配要合理。

处暑之时,燥热从此收场,凉爽开始起步。秋日的色彩与成熟,令人心生喜悦,凉爽与平和,给人以冷静的思索,这是一个让人静下心来而又满怀希望的节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