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百花园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古镇轶事(下)


赵承先

“五月十三关老爷磨刀”是往流的双庙会,即镇中心的“夹神庙”的小型庙会和东哨门外“东会馆”的大型庙会,故称“双庙会”。“夹神庙”位于东街余家和西街刘家两户居民的房屋山之间,庙门正对着南大街。其高不过屋山,宽不足一米,庙前的神坛高不足一米。神坛前方有三个拱形的洞,以供烧香烧纸之用。庙内是一座小巧玲珑的关羽塑像。所以当地美其名曰:“两山夹一庙,一步三孔桥”。

五月十三这天,主持的人请来十来个道士,穿着彩色道服,拿着各种打击乐器,念念有词地作法事。同时还蒸几笸箩桃子、柿子、石榴等形状,涂抹着各种颜色的发面馍,当场散发给围观的人。与此同时,东哨门外关帝庙的戏楼上,从外地请来的较有名气的戏班子正演着《过关斩将》《古城会》《单刀赴会》等有关关公的戏。与小而精的夹神庙相比,东会馆则显得宏伟壮丽。五间大殿高足两丈,宽约五丈,关公的塑像巍然端坐正中央,就连两旁关平和周昌的塑像也高达丈二。大殿两侧各有十多间青砖灰瓦的厢房。大殿正前方十多丈远是三间门楼,门楼上的戏楼,几乎长年都有跑码头的戏班子在上面唱戏。大殿和戏楼都是飞檐挑爪,铺苫的都是彩色的琉璃瓦。站在庙院里环顾,开阔而威严的建构令人心旷神怡。庙会的那几天,两边厢房前和周边空地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水果、糕点、熟食小摊,摊主的叫卖声和着戏楼上锣鼓管弦的铿锵声、演员的咿呀声,再加上赶庙会人们的嘈杂声,那声浪简直可以把人冲击得漂浮起来,更何况还有那狮子龙灯时不时地也来凑热闹,那气氛让人如痴如醉……

“五月二十五,郑家小龙来探母。”也是镇上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有位姓郑的姑娘,七月七日夜晚在丝瓜架下乘凉乞巧,夜阑人静时,天上有条龙转化成人与她交欢了。第二年的农历五月二十五,她分娩出一条小龙,这姑娘当即惊吓而死。后来每逢五月二十五的夜晚,这条小龙都来探母。一般情况下,这天夜里总会下点雨,于是人们便附和说这是小龙的泪水。因而这天晚上,镇上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大门前的走廊上设个香案,并摆上几盘糕点、水果,以招待小龙。让他感受到乡情的缱绻、温馨……

六月六,晒衣被、烙焦馍、储水以度暑。

七月十五中元节,都到淮河里放河灯,尤其壮观——夜晚站在西哨门外的河岸上,可见五彩缤纷、闪闪发光的河灯漂浮于整个河面,像一条五光十色的巨龙缓缓地向下游蠕动。

八月十五中秋节,吃团圆饭,用月饼、水果敬月姥姥,与全国各地大同小异。

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赏菊,喝茱萸酒是少数人的事。

十月十五下元节,镇上每家都由户主带着香蜡纸炮和供品到东会馆以东的牛王庙去叩拜,祈求阎王善待已故的先人。

“十一月十五月当头”也是镇上一个特殊日子。这天午夜,在皎洁的月光下,如果垂直于地面竖一根笔直的木杆,其周边看不见一点阴影。这说明月亮位于小镇的正上方,月光是直射到往流集镇的。俗话说“人生几逢月当头?”为此,镇上的人大都相约在这天夜里喝“月当头”酒,品淮蚬。恰好此时被称作“淮河鲍鱼”的淮蚬初上市,又嫩又鲜。镇上有句口头禅:“喝口老酒,就口淮蚬,不是神仙,胜似神仙。”淮蚬这种软体动物,介壳呈长椭圆形,长二十公分左右,宽约两公分,黄褐色,肉白而略红,生长在河床底部硬黄泥里。过去只有从朱皋到张墓坎的河道里才有淮蚬。吃淮蚬更有讲究:去壳后洗净,放在案板上用擀面杖逐个砸软后,连同砸出的浆汁倒进开水锅里,待水再开时立即捞出切丝放进滚油锅里稍加爆炒后,再把煮蚬的水倒入锅里,加上各种佐料配菜,即可食用。唯有如此操作,才能鲜嫩可口。所以喝“月当头”酒时,除了其他菜肴外,淮蚬这道美味佳肴是绝不可少的。

于是就在“月当头”之夜,约三五知己一桌,或十个八个好友一席,全镇不知有多少桌酒席同时摆开。人们一边饮酒叙旧谈心,一边猜拳行令以助酒兴。喝高兴了,还会有人哼几句西皮二黄。叙伤感了,便有人唱几句“淮调”。悲欢交集时,不管合不合韵律,有人便口占一绝:“一轮明月正当头,把酒赏月乐悠悠。今宵有酒合当醉,莫待明朝万事休。”还有人会接上:“人生几逢月当头,开怀畅饮解百愁。王侯将相今何在?淮河之水怎倒流!”……就这样,很多人能喝他个通宵达旦。好在,这种习俗至今还在延续,可惜的是“良友戏”“庙会”等娱乐形式,随着老戏友亡故殆尽和十多座庙宇的荡然无存,也只能留在人们美好的回忆和神话般的传说中了!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