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康松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转眼间,今年的暑假又即将开始。据统计,我市将有100余万名学子陆续结束本学期紧张的学习,开始长达近两个月的假期。在这近两个月里,广大学生们将脱离学校的管理,重新回到家庭和社会之中。以往几年的数据显示,暑期也是学生安全事故特别是溺水事件的高发期,每到这个时候,全市各地都会频发学生溺水死亡事故。悲剧的频频发生,让闻者伤心,见者流泪,更让一个个年轻的生命不幸消殒,一个个健全的家庭支离破碎。是什么原因导致悲剧的一再发生?如何保护好这些年轻而健康的生命?通过对以往诸多案例的深入采访和了解,记者发现,暑期学生溺水死亡事件,高发区在农村,责任盲区是家庭,社会群防体系不完善,学生暑期生活没有重心。

学生暑期安全,家长的首要监管责任不能缺失

众所周知,我市是一个多水域的地级市。面对当前严峻的学生安全管理形势,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大力号召和严格要求下,我市各级教育、公安、水利、交通和消防等部门采取多部门联动、多措并举的方式,全力构建并打造了一个由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组成的三位一体的安全防范体系。学生在校期间,学校有严格的制度和完善的管理,学生在上课期间其行动受限,想私自外出玩耍基本不可能;而且各级各类学校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定期开展的安全警示教育,对学生所起到的警示作用也非常大;同时,由学校、社会和家长构建的“三位一体”的学生安全防范体系也在进一步保障着学生的安全。但是,一旦进入假期,这一切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广大学生家长如果不能及时地从学校手中接下监管学生的“接力棒”,对孩子们进行严格、有效的管理,广大学生的暑期安全将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后果不堪设想。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过去几年里,暑假开始后,学生家长并未从惯性的思想上转变过来,仍然习惯于将孩子的教育和监管责任托付给学校,一如既往地忙于自己的工作,对孩子的思想不关注,对孩子的行为不跟踪,对孩子的教育不持续,有时孩子外出玩耍或走亲戚长时间不归,也没有引起警觉。特别是在农村,有的父母长年外出打工,孩子留在家中由爷爷奶奶带,老人对孩子的管理力不从心。而此时的学生失去了学校的监管,在校期间接受的警示教育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漠,家长对他们的行为也没有进行有效监管,长时间的自由必将会导致一些不可预见的事情发生。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说,作为孩子们最亲最近的人和第一监护人,父母一定要肩负起学生暑期安全的监管责任,只有家长监管责任不缺位,学生安全才能有保障。

社会不能冷漠,用公众爱心共筑学生安全“防火墙”

中国有一句谚语:“淹死的都是会水的”,其实说得并不完全,应该说“淹死的都是下水的”,不管你会不会游泳,不入水就不会被淹死。所以说,对那些年龄还比较小,没有任何自救经验,而且还不会游泳的孩子们来说,最好的办法是不要下水游泳。

信阳是一个多水面的区域,特别在农村,村庄周围都是河塘沟渠。未成年的孩子具有极强的好动性,在长达近两个月的假期内,他们不可能老老实实地待在家中,有时几个朋友或同学相邀外出玩耍非常正常,父母也没法阻止。临行时哪怕父母千叮咛万嘱咐,但一旦出门,再加上夏天天气炎热,有人提议到河里游泳并且得到大家的一拍即可是非常可能的,一旦入水,危险会随时发生,情况将不可预料。所以,全市各级教育、水利部门和镇村两级组织,一定要本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务必在辖区内所有水域特别是入口处,树立醒目而极具警示效果的警标牌,提示和警告未成年人涉水危险。

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任何人在遇见未成年人在水里游泳时,都不能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声色俱厉地批评和警告这些孩子。在可能的情况下,一定要在第一时间通知其家长,因为人生不能重来,危机不容忽视,社会不应冷漠。

找到生活重心,让孩子们度过一个绚丽多彩的假期

“大禹治水,堵不如疏”,对青少年的教育,兴趣的培养和方向的引导,明显要好于高压态势的命令和干涉。两个月的时间,如果不给孩子们找个感兴趣的事情做,而通过强迫的办法让学生们老老实实待在家里面,是不太现实的。所以,如果想让孩子安全地度过一个开心的假期,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们参与一些他们感兴趣并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动。比如城市的孩子,家长们让他们参加兴趣班、夏令营等,通过注意力和兴趣点的转移,为孩子们的假期找到有意义的生活重心。农村留守孩子的父母们,可利用暑假,让孩子们到自己工作的城市来,让孩子们见见世面,实地感受父母的工作环境。对于那些父母的工作地离家太远,在暑假里不能去探亲的孩子,陪护的爷爷奶奶们更要注重对他们的关注和管理,那怕让他们参与一些轻闲的农活,吃点苦也没有关系,这样还有利于对青少年“逆商”的培养。同时,学校的老师们在假期内要定期与家长们进行沟通,及时提醒家长做好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动态跟踪孩子们暑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总而言之,安全大于天,责任重于山,每一个生命都需要并值得我们高度的尊重和精心的呵护,每一个人都应伸出关爱的手,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安全和充满关爱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