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浩然
2014年以前,新县西河村不仅是一个“空心村”,更是远近皆知的省级贫困村。如今这里交通便利,古色古香,游客爆棚。日前,记者慕名来到这个有700多年历史文化的古村。
村里来了位“大导演”
“几年前,我们西河村就是一个‘空心村’,整个西河村只有40多位老人和儿童留守在家,用‘穷乡僻壤’四个字形容,一点都不过分。短短的三年之内,能有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都多亏了我们村来了位‘大导演’。”村民张胜利告诉记者。
“大导演?”听到这里,记者不解。
为了改变贫困现状,2013年,新县启动美丽乡村生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西河村西河湾被列入重点建设对象,周河乡群众工作站站长张一谋则被派到西河湾美丽乡村建设指挥部任常务副指挥长。
“做好基层里的每一件小事就等于干成了一件大事,能够看到百姓脸上的笑容就是我工作中最大的动力。”这是张一谋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就是凭借着这种工作态度,张一谋任职后,对村民进行了逐一走访,了解他们的想法、困难、需求。在对整个西河村的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之后,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在建设指挥部所有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邀请来了北京绿十字、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河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的专家们对村子从里到外进行了系统性的规划。通过建设,西河湾既保护和恢复了传统特色,又使村容村貌变得焕然一新。
“由于张一谋主要负责村里的建设工作,把我们西河湾从一个穷乡僻壤打造成如今的旅游景点,加之他和一位大导演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差,所以村里人经常开他玩笑,称他为西河湾的‘大导演’。”张胜利说。
村民学会了做生意
如今,村美了,景亮了,路通了,游客多了,这里的村民们也渐渐地学会做起了小生意。
2016年,55岁的贫困户张因禄,在村里一角搭起了他的“致富棚”。棚里除了出售一些副食、玩具、山野菜之外,一种类似于翡翠的块状食物吸引了记者的眼球。据张因禄介绍,它叫观音豆腐。
说是豆腐,其实并非用豆子做成。
“我们山上有一种叫‘观音树’的植物,每年春末夏初,将其叶片采摘回来,经过加工,制作成绿色的块状,大家都称其为观音豆腐,可凉拌、烹炒,口感好、营养高,得到了许多游客的赞美。我这个小棚每个月2000多元的收入有一大半都是靠它挣来的,到今年年底,我估计就不再是贫困户了!”张因禄一边揉搓着观音叶一边向记者说道。
“在我们村里,除了‘观音树’,宝贝还多着呢!”在一旁摆摊出售山竹笋的张因群告诉记者。
据村民刘大姐介绍,31岁的张因群不仅是一名贫困户,而且是一名智力残疾人,父母早年过世,如今和养父相依为命。“原来的他,性格孤僻,不愿意和别人交流,甚至有时村里来了陌生人,他还会用石头进行攻击。自从这里的环境改变后,来旅游的人多了,村子慢慢有了生气,他也渐渐地从原本封闭的‘世界’中‘走’了出来,现在不仅性格开朗了很多,愿意主动去和别人交流、沟通了,而且还学会了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去帮助他人。”刘大姐说,“你看他卖的竹笋,就是他自己到山上挖的,卖给游客一捆5块钱,在旅游高峰期的时候,他一天就可以挣到好几百块钱呢!”
“旅游村”召回游子心
2013年,25岁的张洋带着对家庭的不舍和脱贫致富的愿望,离开了家乡,远赴韩国。
“没办法,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当时的条件又很差,在村里也看不到希望。为了能让家人们的生活过得好一些,为了能让孩子今后的成长更有保障,无奈之下就跟着朋友去了韩国打工。”张洋说。
2015年,张洋的父亲多次催促儿子回来一起经营农家乐,但都被拒绝。“一个无人问津的小山村,连车都开不进去,能发展旅游?说什么我也不会相信的。在韩国的日子虽然单调、辛苦,但每年将近20万人民币的收入是相当可观的,在家里,我估计10年也攒不下这么多钱。”这就是当时张洋拒绝父亲的理由。
张洋的拒绝并没有使父亲放弃他的想法,在反复劝说下,张洋带着应付的态度,决定回来看看。“一进村口,我被眼前的一切震惊了。这还是西河湾吗?路宽了、水清了,房子变美了,随处可见的牛棚、旱厕、猪圈拆除了,路边的垃圾没有了,就连无线网络信号都全村覆盖了!”张洋惊叹道。
三五成群的游客一拨拨地从张洋身边经过。再看看自己家中小院里一桌桌的客人,张洋终于理解了父亲的想法。“不走了,不走了!就冲现在的环境和人气,我也得留下来!”
据张洋透露,如今,他家的“西河农家”生意火爆,年收入不比他在韩国挣得少,更重要的是,在挣钱的同时,可以陪在父母、妻子和孩子的身边,再也不用“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多少财富都换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