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 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生态信阳织锦绣


——喜迎市两会召开特别报道之二

本报记者 胡瑜珊

信阳,在诗人眼里,是一座被轻放于山水之间的城市,山为魂,水为魄,云为裳,绿为衣,俯拾皆是诗;

在游人眼里,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青山环抱,绿水环绕,徜徉其间,身心皆受洗涤;

在业界眼里,是一座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的城市,所以,她斩获诸多殊荣——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国家首批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连续八届蝉联中国十佳宜居城市、连续六届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良好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多彩信阳,不仅是信阳人民最引以为傲的优势,更是信阳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为此,在市五次党代会上,市委书记乔新江发出号召:要建设“生态信阳”。动员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统筹推动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坚决走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之路,打造充满活力的生态经济先行区。

践行如何,我们来看——

以“绿”为底 绣出生态秀丽画卷

信阳以“绿”为底色,山区和丘陵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3/4以上,森林覆盖率达36.11%,分别高出全国、全省14.1和12.3个百分点。境内溪流纵横、河流众多,大中小型水库895座,总库容40多亿立方米,年均降雨量约1100毫米,地表水水质和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水环境质量、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等连续多年居河南首位。

为了护住这片“绿”,守住这方好山好水,信阳人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生态。

一方面,坚持保护优先,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科学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轨道,把生态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全过程。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严禁开发需要保护的生态功能区域,严禁破坏山体、植被和水系,强调公共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的统筹安排和同步建设,在保护好现有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不断扩大绿地和水面,把城市轻轻地放在山水之间。仅在中心城市区,信阳就规划建设了贤山、龟山、震雷山、金牛山、龙飞山、羊山等6个公园,总占地达1657公顷,进一步促进了“山、水、林、城”一体化融合发展。

另一方面,着力构建“一山一水一区”绿色生态屏障,加快大别山生态区建设、沿淮生态走廊建设和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建设。主要内容是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重点地区防护林建设和生态修复等重大生态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建设和监管,强化森林植被、溪流水体和矿产资源保护,增强大别山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大力推进淮河水源涵养林、淮河生态防护林和干流防护林带建设,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实施潢河全流域治理,全面提升河湖、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积极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积极申报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着力打造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相互协调的空间格局,促进城乡、区域以及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建设,截至目前,信阳共拥有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19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4个。

近日,一位报界大咖在郝堂村拍下了这样一幅照片:蓝天白云下,几朵金黄的格桑花灿然怒放,那纯净的颜色直击人心。临别时,他感叹:“能在信阳这座小城,看到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和满天星斗,这是信阳的骄傲!”

2016年,信阳成交商品房面积533万平方米,16%的买主是外地人,他们大多是冲着“生态信阳”这块金字招牌而来。

以“融”为主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光“宜居”还不行,还必须“宜业”。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打造生态经济先行区,必须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协调并进。为此,信阳上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创新发展路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变生态资源优势为生态经济优势。

市委书记乔新江曾表示,信阳作为农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责无旁贷。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信阳茶”“黄国粉”“羚锐贴”“华英鸭”“南湾鱼”“山茶油”等信阳知名地域农产品品牌已叫响全国;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位居全省前列;还有登记在册的870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都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信阳的生态工业是从电子信息产业着手的,可以说是“无中生有,由小及大”。目前,已基本形成以信阳高新区电子产业园为主体,罗山电子产业园、南湾榕基软件产业园和北斗产业园为支撑的产业空间布局,还有新型建材、绿色食品、现代家居、商贸物流等主导产业都在信阳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电子商务和物流仓配发展已进入指数级增长快车道,信阳是为数不多的邮路直达全国的城市,已开通省际邮路23条,2016年“双十一”当天,快递物流发单量超过166万票。

依托生态优势,信阳在中心城市外围规划实施鸡公山旅游度假区、灵山旅游度假区、天目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环南湾湖茶休闲走廊、出山湖旅游度假区,打造“三山两湖“环城市生态旅游休憩圈;在东南部,围绕新县、商城县布局红色生态休闲旅游带;在东北部,依托光山县、潢川县、息县布局淮河沿岸乡村旅游带。同时,加大了对旅游资源的整合和产品开发力度,打造了平桥区郝堂村,新县西河村、田铺大湾、丁李湾等一大批全国知名的特色旅游村,推动旅游产业与红色文化、生态农业、健康养生、传统村落融合发展。

经过多年努力,信阳旅游已从单纯的景点游向体验游、休闲游、全域旅游过渡。截至目前,已创建国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国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3个,11个村落入选河南省“美丽乡村”创建试点,5个村落进入河南省特色旅游村名录,19个村落进入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2个村落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截至2016年年底,信阳市规模以上的旅游村(点)125个,农家乐片区10个,规模以上休闲农庄150个,农家乐2500多家,约有5万人从事乡村旅游点和农家乐的经营活动,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3.8万人,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元,占总收入的60%以上。

以“严”为本 健全保障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理念、制度和行动的综合,它通过科学理念指引制度设计,通过制度规范和引导行动,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由此来看,我市在健全完善生态文明保障体系方面曾有过的“一”——

2009年,为保护南湾湖水源地,我市提议省人大常委会专门出台了《河南省信阳市南湾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这是河南省第一次以立法形式保护地方饮用水源的一部地方法规;

2014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产业发展和区域开发环境保护负面清单,对列入负面清单的项目,不管投资再大、税收再多都坚决不要,一大批“环保存疑”的工业项目被“婉拒”;

2016年,我市出台首部地方性法规——《信阳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通过地方立法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

坚持硬起手腕“治”,狠抓源头“防”,着眼长远“建”,完善机制“管。不仅有法规的保障,近年来,我市在健全法院、检察院环境资源司法职能配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比如,市检察机关就主动把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检察实践,探索建立“以点带面,集中推进,建立区域联动”工作机制和“一院一主题”工作模式,综合运用打击、预防、监督、教育、保护等手段,为建设美丽信阳、绿色信阳做贡献。

同时,我市还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和乡村清洁“三大工程”,推动了一系列治污“组合拳“出台。2016年7月,我市以“1+6+7”方案为行动纲领,聚焦扬尘、燃煤、工业大气、挥发性有机物、黄标车和老旧车、秸秆焚烧等重点污染源治理和重污染天气应急应对领域,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向大气污染说“不“,为生态优势“加码”。其中,“1”是关于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6”是6个制度性保障文件,具体为党政同责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网格监管制度、排污许可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目标考核制度;“7”是7个领域的专项攻坚方案,具体为《信阳市扬尘污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信阳市燃煤污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信阳市工业污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信阳市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信阳市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及治理机动车污染攻坚战实施方案》《信阳市秸秆禁烧攻坚战实施方案》《信阳市重污染天气应急应对攻坚战实施方案》。

用最严格的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在坚决保住生态优势的答卷上,我市写下了一份可圈可点的成绩单:2016年,全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三项主要指标在全省均排名第一,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47天,超额完成省定217天目标任务,为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改善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59条黑臭水体治理完成30条。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县各1个、省级生态乡镇31个。

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是民生之本、民心所向;保护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福祉,关乎信阳未来。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始终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让美丽与发展同行,就一定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