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新俊
在河南的东北方、黄河之滨,有座城市名叫濮阳。
这是一座历史名城,古称帝丘,据传五帝之一的颛顼曾以此为都,故有中华帝都之誉;这里发现了“中华第一龙”,被誉为“中华龙乡”。
这是一个流淌着红色血液的城市,邓小平、宋任穷等曾在此生活和战斗过,留下了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部旧址等几十个红色革命旧址。
在这片热土上,红色革命精神代代相传,成为濮阳儿女赶超发展的动力,让这座因“油”而建的城市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将军渡”的新征程
在濮阳市台前县新城区南约2公里处,有个叫“将军渡”的黄河渡口,它见证了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天堑,千里跃进大别山伟大历史时刻。
5月17日下午,纪念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70周年沿线城市党报联合采访团走进濮阳,首先来到这个叫作“将军渡”的地方。
“将军渡”,是当地人对其亲切的称谓,实为孙口渡口。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12万大军,以孙口为中心渡口,在东西长150公里河段上,强渡黄河,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从而胜利实施了三军配合、经略中原的雄伟战略,成为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一个伟大转折点。
高耸入云的纪念碑、气势恢宏的纪念馆、栩栩如生的百米浮雕碑廊、形象生动的解说、奔流不息的黄河……在刘邓大军强渡黄河中心渡口旧址,这些所闻所见无不令采访团记者动容。
“如今,70年过去了,这种团结一致、浴血奋战凝成的渡河精神,已成为我们台前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动力源泉,更点燃台前县决胜脱贫的‘烽火’。”台前县县委书记常奇民表示。
在城关镇赵楼村精准扶贫就业基地,记者看到,近50名村民在忙碌着加工藤椅。“这个很简单,慢的两三天能学会,快的不到一天就会了。我每天差不多能编5个,每个给8块钱,每天工作七八个小时,一个月能挣1300元呢!”已经75岁的赵楼村村民陆建子一边笑着向记者介绍,一边熟练地用撬刀编织藤椅。
“我们的初衷就是让村民尤其是贫困户在鼓了腰包的同时,还能‘拴得住娃,顾得了家’。”台前县城关镇副镇长杨秀红介绍,就业基地提供就业岗位82个,其中吸纳贫困人口44人,人均月工资1500元左右。“这个既是就业基地也是培训基地,统一分发原材料和回收成品,按件计酬,学到技术后,村民在家里就能打工挣钱。”
台前县脱贫攻坚是濮阳市精准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濮阳市共有16430名驻村第一书记、党员干部与贫困户建立帮扶对子,通过农业技术辅导班、医疗义诊、就业推荐等多种多样的帮扶方式,带动4.1万人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水秀》剧目的新魅力
“到了濮阳,看杂技,看《水秀》,它可以给大家释放出我们中原人对这一块故土的这种眷恋。”
“十几个节目当中一半以上得到了更新,节目更有观赏性了,更奇特,相较于以往的节目有很大的改观。”
5月18日晚,濮阳市水秀国际大剧院人声鼎沸,全新改版后的《水秀》剧目在这里首次公演,就引起了轰动。
《水秀》剧目是河南省杂技集团以水为主题,利用声光电现代科技,融入杂技、魔术、舞蹈、体操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打造的大型综艺秀,历经多次改版,推出之后受到业内外人士的高度赞誉。其中,剧目中的《环球飞车》节目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并多次在央视一套反复播出,《水秀》剧目也荣获中国杂技最高奖“金菊奖”金奖。
“濮阳是一个杂技之城,杂技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宋元时期就已有文字记载。”濮阳市文广新局局长张玉民介绍,近年来,濮阳市依托深厚的杂技文化底蕴,强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确立了杂技文化在全市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龙头”地位。“未来,我们将把杂技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加快推进杂技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旅游小镇的新崛起
对于濮阳来说,曾经丰富的石油资源日益枯竭,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丰富的旅游资源则成了一个突破点。
近年来,濮阳通过打造城市绿系、水系,美化、亮化城市,实施“帝都龙乡、水韵濮阳”品牌战略,加快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采访团通过实地走访发现,濮阳旅游小镇展现出独有的魅力。
位于濮阳引黄灌溉调节水库附近的班家耕读小镇,是依托引黄入冀补淀工程生态水系项目,结合班家新村改造而倾力打造的乡村文化旅游项目。在这里,豫北特色所独有的古建筑群和周围的农舍、桑田、水系融为一体,引得游客纷至沓来。此外,濮阳还有杂技小镇、戏曲小镇等多个特色鲜明的旅游小镇,这些小镇集吃、喝、玩、乐、体验、学习等多功能为一体,已经在省内外打响了品牌。
一座城市,有了水便多了几分灵动。与此同时,濮阳市还利用自身丰富的水资源打造了濮水风景度假区,集文化体验、休闲度假、游览观光、特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建成的东湖、西湖犹如两颗灿烂的明珠镶嵌在濮北大地,天蓝蓝、水清清,优美的风景让人流连忘返。
梦回千古,不由思绪万千;又看今朝,更添几分喜爱。这座历经风华、怡然宜居的城市,在前进的路上,越发充满激情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