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亮
丙申仲秋的一天,钱云飞先生来我办公室,说要出一本诗文集《贤岭吟松》,让我为之作序。我婉拒再三,却之不得;又犹豫再三、迟迟不敢动笔。原因有二,一是自古至今,大凡为人作序者,或曰位尊,或曰德高,或曰望重,再四者,必有文采,非大家、大手笔而不可为。而我于此四者均不能亦不敢望其项背。然数月间,云飞先生不仅叠来电讯相催,且近日数次亲来陋室“督促”,言切辞恳,相望殷殷,其意切,其情深,实不好不从。搜肠刮肚,以为还是应当说些与云飞先生相识、交往之间对其为人处事的印象和感想,以为复命。
我和钱云飞先生相识相知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其间,我在信阳县教育局办公室工作,因为从事文字工作的原因,与他从报纸、电台上认识、了解而熟悉。后来随着交往的增多和了解的加深,对云飞先生的经历知道得也更为详尽。据云飞先生自己回忆,因为时代以及诸多的原因,云飞先生少时并未读过多少年书,但工作之后,他努力弥补这一短板,克服很多困难,想尽一切办法读书、补课,多年间,养成了善于学习、追求上进的良好习惯。几十年来,他阅读了很多文学书籍,写了不少读书笔记,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知识,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文化人。
多年相交,我对云飞先生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的勤奋、执著和认真。他对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他对文学事业认真、执著的态度常常令人情动于中、感慨不已!云飞先生的精神追求和处事态度,对于20春秋、却惰性十足的后生笔者来说,堪为楷模。这也是我虽才思愚钝,但仍不揣浅陋,以拙笔俚语写出充数于云飞先生文集《贤岭吟松》之“序”的这些文字的动因。
云飞先生已岁越古稀,早应安居高堂,坐享天伦。然而,他却朝乾夕惕,自找苦吃,寅夜伏案,奋笔疾书;白日奔走,四处寻经。何以如此?惟意念坚韧不拔、精神昂扬向上之故,这是一种追求,一种人生的、高品位的追求。毛主席他老人家曾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云飞先生即属此种境界之人,是有精神的人的典型代表!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云飞就开始写新闻通讯稿子和一些文学作品,应该说理想很高,起步很早。80年代之后,随着各种媒体的发展,云飞先生的各种作品开始不断地散见于《信阳日报》《信阳晚报》《中华诗词》等报刊。自2007年以来,仅仅10年之余,他就接连出了4本诗文集,其中《茗阳阁吟》印了数千册,大多捐给了市区一些大专院校和中学图书馆以及市区档案馆,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了一定影响。他的《河荫》《夕阳》《凤凰草》等多篇优秀散文作品入选《中国散文百年精华》、《中国散文大观》和《信阳散文》,诗词《人民科学家钱学森》《浉河新八景选二》等作品入选《中华诗词》,这确属难得,也是对云飞先生经年累月耕耘于文学厚土、大半生艰辛付出的最好回报和充分肯定。此外,云飞先生还十分热心社会事业和公益活动。大凡市内举办重大社会群体活动,只要有机会,云飞先生都积极参与融入,如到驻军部队、市直单位和县区一些中小学校座谈交流、演讲宣传,并利用自己爱好书法的特长,泼墨献艺,传递爱党、爱国、爱民的正能量,可谓志在青云,老当益壮。
二十一世纪,人类开始进入互联网、微信和云计算、大数据时代,太空行走、摘星揽月,先人们梦幻般的理想,已成为现实。科技为经济的发展添加了创新与腾飞的双引擎,汹涌如大河奔流般的各种改革浪潮,催生了日新月异的全新理念,这些全新的理念正在改变和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人生观。自然,这样一个飞速前行和急剧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让人容易喧嚣浮躁和难以安分的热闹世界。红尘滚滚中,能静坐下来安然读书或为读书而奔走相告,这已是难能可贵,鲜有人为。而云飞先生不仅如此,且以杖朝之年为圆自己年轻时筑就的文学梦而咬定青山,痴心不改,孜孜以求,不懈不怠,更属世间典范,令人敬重!
有所追求、不断追求的人生,才是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人生。也许,云飞的一切努力和付出并不能使自己成为文坛上的名家大腕,或一举成名天下知。但人生作为一个过程,他立志了、梦想了,并以毕生之力去为这种志向和梦想追求、努力、奋斗、付出,这已足够,已是不愧此生、不虚世间一行。愿云飞先生八十当作十八过,未来路上再扬鞭,不断有新的、更多的好作品问世,用四射的青春和蓬勃的朝气,美化这个世界,出彩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