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一:“重组牛排”用“次品肉块+肉胶”拼接?

回应:卡拉胶不等于工业用“胶”

2016年底,有媒体报道称,从澳大利亚肉类市场流入大量的“重组牛排”“胶水牛排”,都是用“次品肉块+肉胶”拼接的,报道引发公众广泛关注。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守伟:“次品肉块”其实是肉的分割或者肉块修整中产生的碎肉,并不等同于“劣质肉”。此外,“重组牛排”使用的卡拉胶是从海藻中提取的多糖类物质,而非建筑用“胶”、塑料用“胶”。“重组牛排”属于调理肉制品,此项技术目前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

消费提示:消费者在选购牛排时,可通过配料表来区分原切牛排和“重组牛排”。如果标签中有配料表,出现其他辅料和食品添加剂的,则可能为“重组牛排”。“重组牛排”在加工过程中,加工的周期越长,微生物生长的概率越大,建议100%加热之后再食用。

谣言二:饮用水加了氮气不能喝?

回应:专家称可放心购买

2016年年初,某品牌包装饮用水被举报在水中添加了氮气且未标识,并被怀疑为工业级氮气。此事使得食品中的“加工助剂”成为人们关注的热词。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食品级氮气作为合法的食品加工助剂,对人体健康不产生影响,多种食品中均有使用。因为它具有高度安全性,所以无需标注残留量。在饮用水当中使用氮气,是一种成熟工艺。

消费提示:消费者可以放心购买和食用以食品级氮气作为加工助剂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和加工助剂的区别在于,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作为配料而存在,不需要在最终食品中被去除;加工助剂在加工过程中与食品接触,但与食品本身不一定有关,一般应在食品中除去而不会成为食品的最终成分,或仅有残留。(摘自《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