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迅
人生在世,大抵都有个人的理想与追求,而这理想与追求,总于无形处架起一座桥梁,通往未知的彼岸。恰因人的追求各异,那彼岸的风景,也各不相同。
权利的彼岸,金戈铁马,看半城烟沙,死何所惜。
项羽自诩“力拔山兮气盖世”,可正因为他的自傲,在同刘邦争权夺势的道路上,他输了,最后关头,他仍叹“时不利兮骓不逝”,仍念“虞兮虞兮奈若何”——江山既失,美人已去,死何所惜?因为这份长存的傲气,面对四面楚歌,他宁死不肯过江东。权利的彼岸,项羽满身傲气,可叹不可说。
逸志的彼岸,泛舟五湖,赏烟柳成阵,江山如画。
范蠡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于是,在辅佐勾践称霸后,他不像其他谋臣争先恐后地邀功请赏,而是急流勇退,毅然辞官回乡从商,重拾起自己的闲情逸致,在经商之余欣赏大好河山。逸志的彼岸,范蠡有了“商圣”之称,叹此生悠然。
脱俗的彼岸,归田园居,看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陶渊明“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青春气盛,壮志凌云,便选择了宦仕之途,没想到这一去就是三十年,他在官场摸爬滚打,目睹众俗人为争名逐利手段尽施,方才悟到: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三十年世俗之旅,换来后半生的怡然自得、清高脱俗。这便够了,于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脱俗的彼岸,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心远,地自偏。
忠挚的彼岸,病不自哀,思民生所虑、国家大计。
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身有疾,志不更,即便是在休病之际,他仍思量着国家大计。夜半时分,于病榻上听风吹雨成花,铁马冰河,国之前途也一齐涌上心头,是时间追不上白马吧。
反观他的一生,见证了国家的不堪,也尽心尽力为国尽忠,不得重用又如何?忠挚的彼岸,陆游心系国家,念黎元。
生命的彼岸,赤心未变,探长路漫漫,上下求索。
屈原的美政理想破灭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仍为生民立命。他忠于的王、关心的百姓,皆与他背道而驰——在世界眼里,屈原疯了;可在屈原眼里,世界都疯了。也罢,也罢,那便把肉体投入江中,将灵魂融入风里,让时间证明,谁对,谁错。生命的彼岸,屈原九歌,汨罗江的水也因此澄澈了千年。
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理想与追求决定了将要通往的彼岸。那便如此吧——矢志不移地行走在通往彼岸的桥梁上,不到,定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