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然

再过几日便是圣诞节,不知从何时起,这个原本是西方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辰的日子,在我国变得流行起来。这节还未到,不少商家已“磨刀霍霍”,年轻人也“蠢蠢欲动”,期待着节日的到来。

关于该不该过圣诞节这个问题,仍尚存争议,甚至有些教育部门明令要求“不在校园内举行任何与圣诞相关的活动”。 禁令的出发点应该是出于保护传统文化。圣诞节之所以屡遭抵制,也正因为有人觉得社会对这一西方节日的重视程度超过了不少中国传统节日。然而,这种禁令是否能够真正起到好的作用有待商榷。

圣诞节在国内大受欢迎,其在西方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在我们这里并不突出,没多少人会考虑它是不是宗教性的节日,在更多人看来,这无非是一个购物、社交、寻求放松、获取快乐的理由或契机。某种意义上,圣诞节是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在传统节日缺乏吸引力的情况下,一个情感表达和情绪宣泄的载体。一个人过不过“圣诞节”是他必须受到尊重的权利。而当一个非基督徒宁愿过“圣诞节”时,我们只能说,这既不是“圣诞节”的错,也不是“商业法则”惹的祸,而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对他而言缺乏吸引力。虽然圣诞节或许比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热闹,但原因并非是西方节日文化压倒了传统文化,而只是其现实意义更容易被人接受,让人更凑得起热闹而已。要弘扬中国传统节日,相较于一味地“打压”洋节,更重要的是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传统节日的吸引力,让其跟现代社会生活更好地融合才是正理。

有这么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之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进而脱掉大衣。南风最终获胜了。对待西方文化的扩张,或许,我们也可以借鉴“南风效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