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小然

“如果环境变好了,城市变文明了,我们个人、我们的家人,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所有人都将受益。”浉河区文明办的朱主任说。随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不断推进,这个观点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认可,大家发现城市变得越来越美丽,生活幸福指数也随之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创建是为了城市更美好,创建的最大获益者正是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位居民,文明逐渐成为了习惯,成为日常。

志愿服务 用行动感化市民

在文化街一带,记者看到一行头戴小红帽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他们正拿着扫帚清扫人行道上的死角。志愿者小陈说,他们到路上清扫垃圾,帮助、劝导市民把车辆摆放整齐,铲除影响市容的小广告……哪里需要文明,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捡拾垃圾、铲除小广告、疏导交通……在浉河区志愿者活动中,志愿者的行为带动鼓舞了一大批市民加入到创建活动中。有些人乱扔垃圾,吃完东西随手把擦嘴的纸巾扔掉,志愿者们见到一次劝说一次,“一次、两次、三次……到第四次他自己就不好意思了,主动把垃圾扔进垃圾桶。”遇到一些市民将电动车放在机动车停车位,志愿者们上前劝导的同时,会帮助他们把车挪到指定的停车处。还有些市民,对交通常识了解甚少,不是故意占用盲道,而是不知道盲道是什么。遇到这样的情况,志愿者们会耐心讲解交通知识,了解后的市民下次便不会再犯错了。“有时遇到机动车停放不到位,而车主不在场时,我们会给他留个小便签:您好,这不是机动车停车位,请遵守停车秩序,落款为志愿者。用这种比较温馨的方式提醒车主,效果也不错。”在公交车站,有些市民不排队,一拥而上,志愿者会引导大家按序排队,文明上下车。看着志愿者在寒冷的天气里不求回报,义务引导,大家也很乐意支持志愿者的工作。“这本身就是一种鲜活的文明精神向导。”市民张先生认为这种志愿行动十分有利于引导大家的文明行为。

“随着市民文明意识的提高,大家对我们的行为越来越理解,越来越支持。”志愿者小陈说,以前一些市民将自行车随意停在道路上,随手扔擦嘴的纸巾。“现在这种情况几乎没有了,更多的市民懂得自觉维护社区的良好秩序和卫生环境。”

点滴宣传 使文明内化于心

市民是城市的主体,市民素质是城市文明的灵魂。要谋求城市文明的长久,关键在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素养的提升。

为实现创文工作常态化,浉河区把建文明城与育文明人有机结合起来,实施一系列市民素质提升工程,潜移默化间推进创建工作的长效化。通过发放文明手册,提高市民们的文明素养,营造浓厚创文氛围。在主次干道设置公益广告宣传牌,从点点滴滴处着手,春风化雨般使文明浸入每一个市民的心中。

如今,规范经营已经在许多商贩心里扎下了根。记者在五星市场内看到,很多商贩都将各自的摊位卫生打扫干净,将垃圾集中收集。“这样既规范又卫生,顾客也逐渐多了起来。只有规范经营、文明经营,我们才能赢得顾客的信赖。”摊贩姜师傅感慨道。

上千块固定标语牌、1万多幅公益广告宣传画、几百场次道德讲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渗透到城市的每个角落,文明理念已浸入每一个信阳人的心。

社区活动 为精神生活添彩

在红星社区文化站,通过组织一系列以“孝道”等为主题的道德讲堂,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常来参加道德讲堂活动,这些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让我受益匪浅。”市民张女士表示社区活动既精彩又有意义,她总能从中获得正能量。

走进三五八社区活动广场,十几个社区居民伴随着轻快的乐曲,正在表演自编自导自演的广场舞。她们精气神十足,面带幸福的笑容,喜悦的心情带动旁边的人都忍不住想要加入她们的队伍。她们年龄最大的60多岁,最小的40多岁,有的是退休的老干部、有的是家庭主妇、有的是外来务工人员,每天上午9点多,她们都会自发地到社区文化广场跳舞,干净整洁的社区文化广场给辖区居民增添了无尽的快乐。

创文,在不经意中提升着城市品质,涵养着城市风尚;创文,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城市的面貌,净化着居住在这座城市中人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