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民对科技渴求欲望的不断强烈,不少地方的科技部门结合目前的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了不少贴近群众科技服务活动,深受农民朋友的点赞。
但笔者近日下村入户与农民在攀谈中了解到,不少农民“吃”了农业科技食粮后,却不能自行消化,存在着记不住、学不会、用不上的现象。
为什么农民会这么说?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科技下乡大多时间都比较短,况且都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方式;发放的技术资料中,有些术语字词生僻,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更是看不懂;有些科技人员在讲解相关知识时,过多地使用专业术语,农民听得一头雾水;还有一些科技下乡活动只局限于赠送书籍、发放资料、展览图片、播放录像、开办讲座和培训班等,往往是理论传授多、实际示范少,有的甚至追求场面、搞花架子、流于形式。
笔者认为,专家们在送科技下乡前,应事先了解农民的需求,及时调整讲课内容,做到精准无误有针对性,要用通俗语言讲授实用的技术。同时,作为科技下乡活动的组织者,也要事先多向专家介绍农民的生产经营状况及对农业技术有什么样的需求,让专家们在下乡前心中有数。这样,在培训农民时,专家既能讲授一些科技知识的“普通话”,又能介绍一些适合本地实际,农民喜闻乐见的“方言”,让科技真正在农民心中生根。若能这样,科技下乡才会事半功倍,科技兴农才能落到实处。(邹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