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王凌云

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点滴善举,铸成德行。文明亦是如此,需在空间和时间里共同沉淀,积少成多,由短至长,日月累积,最终方能筑成文明之“大厦”。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深到一座古碑,浅到一句话语;远到一段历史,近到一组镜头;显到一条标语,隐至一个眼神,总之,一个文明的城市,必然要生活在此的人们拥有一种“共通”的良性认知。这种认知,说大了,是城市的灵魂,说小了,是对文明的共识。

如果你在一个城市看到,志愿者忙碌在社区街头,助人为乐、扶弱救残,转眼间,你又看到,在同样的城市,有一群人言语粗鄙、恃强欺弱、行为野蛮;如果你看到,交警同志在大雨中坚守岗位、指挥交通,转眼间,再看到一些车辆乱停乱放、擅闯红灯;如果你看到清洁工人在凄雨冷风中清扫垃圾、满身尘灰,再看到一些人乱丢垃圾,随处吐痰……试想,你的心情该是如何。

这些强烈的反差折射出的,不仅是市民素质的高低参差,更是文明共识的错位缺乏。没有共识,文明就变成了一个人或者一小群人的事;没有共识,文明就变成了一个瞬间或者一段时间的事。这种“文明”距离真正的“共建共享”,着实差得很远。

人言为信,日升曰阳,信阳得名于此。素以“山水茶都”“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美誉闻名于世的信阳,更是一座文化名城。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在此交融,大别山革命精神在此薪火相传。作为全国唯一连续八年入选“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的城市,这里不仅物华天宝,而且人杰地灵。楚国名相孙叔敖、战国公子春申君、三国名将魏延、北宋名相司马光、政协主席邓颖超、传奇上将许世友等著名人物皆出身信阳。可见,信阳的文明创建有根可寻,有源可溯,且拥有时间与空间的双重积淀。

如今,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正有序开展中。全市上下需要同拧一股劲,共筑一条心,将个人的细微善举汇聚到整座文明城市中,将个人的品德修行放置于整个创建工作里。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人人都能做好“文明信阳人”,这个城市就会凝聚出“文明信阳魂”。

我们坚信,“共”字开头,“共”字结尾,实现文明城市共建共享梦,指日可待;我们坚信,“共”字打底,“共”字着色,绘就文明城市幸福生活图,计日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