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庆芳
编者按:档案,对很多人来说似乎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其实,人们每天都在从事与档案有关的活动:整理照片、记录收支账目、记录孩子的成长……只是大多时候,我们只是习惯性地做这些事情,但并不知道是在做档案工作。
档案一直与大家相伴,但我们并不完全了解档案的作用。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档案工作的作用,本报即日起推出关于我市档案管理工作的系列报道,让信阳档案工作走进大众、走向社会,从而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档案意识,更加重视和支持档案工作。
随着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档案工作涉及的领域更加广阔,内容更加丰富,需求更加多样,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近年来,市档案局以创新的精神开展档案馆工作,以提升档案馆服务能力为主线,以确保档案绝对安全为底线,加快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档案馆基础业务工作和“三个体系”建设,大力实施档案“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战略,实现了档案馆工作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在理念创新、服务大局、业务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档案工作已日益成为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不可或缺的基础和支撑。市档案局局长裴庆国认为,档案工作必须以观念转变、管理变革、技术转型、服务创新来主动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要求,主动适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主动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大力推进全市档案工作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科学发展。
“十二五”期间,特别是近年来,全市各级档案局(馆)适应档案产生主体、档案内容载体、档案利用群体和档案工作环境的不断变化,积极探索档案工作的新思路、新机制、新方法、新领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现了全市档案馆工作新的突破和提升,档案工作亮点纷呈。
档案资源建设迅猛发展。全市档案部门加大档案资料接收力度,新接收档案资料125万卷(册、件),馆藏增幅403%。其中,市档案馆接收档案资料59万卷(册、件),增幅147.5%,档案全宗由2012年的97个增至386个,专门档案由11种增至48种,进一步丰富了馆藏内容,改善了馆藏结构。省档案局专门下发《关于学习信阳市档案局(馆)经验,加快推进全省档案资源建设的通知》,在全省推广信阳经验。
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市档案局狠抓档案信息化建设,完成馆藏档案数字化转换689万页,文件目录录入95万条。市档案馆有了数字化转换室和数字化机房,建起了局域网、政务内网和档案信息网等。
档案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十二五”期间,全市有5个县级综合档案馆被纳入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规划。其中息县、商城馆正在建设,平桥、潢川、淮滨等3个县(区)档案馆中央财政资金拨款到位,准备开工建设。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舍总面积达1.43万平方米,比“十一五”末增长50%。 同时,切实加强档案数字化和档案信息化服务外包管理、网络系统安全管理和库房安全检查等,杜绝泄密情况发生。市档案馆2014年顺利通过省档案局进行的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市档案馆和部分县(区)馆配备了档案安防视频监控系统和温湿度监测系统等设施设备。另外有10个档案馆开展了馆藏重要档案异地异质备份工作。
与此同时,我市新农村档案工作也有新突破。全市有3097个村建起了档案室,其中有1个县创建成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工作示范县,有2个县建成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工作示范县。
成绩来之不易,荣誉实至名归。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规范化管理认证工作稳步推进,认证率达到90%以上。市档案局先后荣获省档案资源建设先进单位、省档案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全省档案系统先进集体等称号,有6人先后被评为全国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和全省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