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这三个层面二十四个字如同一串宝石,不但各自熠熠生辉,又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灿烂画卷。我们可以从五重关系出发来解读这幅画卷。

核心价值观与社会的关系。一个社会,仅有经济崛起是不够的,必须伴之以核心价值观的崛起。核心价值观是旗帜,指引前进方向;核心价值观是磁石,凝聚社会共识。历史和现实都已昭示:核心价值观关系国家的成败兴衰、关系社会的进退治乱,是文化建设的基础与核心。价值观是影响社会进步的核心因素之一,每个社会都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深刻地指出,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一个时代精神的象征,封建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是忠诚、荣誉等概念,资本时代占统治地位的则是自由、平等等概念,这与封建主义自然经济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密不可分。社会主义的存在发展也必须靠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中国有56个民族,13亿人口,要把人们的思想意志凝聚好,必须铸就能够发挥引领作用的核心价值观。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曾一再强调“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但鲜见其效。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却顺应时代呼唤,高举民主、自由的大旗,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这就是价值观的力量。当前思想潮流非常活跃,但是思想文化缺乏社会共识,缺乏价值伦理的最大公约化。在大事关头,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意义就会凸显出来,如汶川大地震中所显现的巨大精神力量令中国人自己都感到震撼和感动。所以,各地方、各行业都通过凝练核心价值观推进发展,如部队凝练了革命军人“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祖国,履行使命,崇尚荣誉”的核心价值观,公检法部门凝练了“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文化界凝练了“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核心价值观等,北京凝练了“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核心价值观,上海凝练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观,武汉凝练了“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观。十八大报告首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新概括,恰逢其时,根据国际标准,人均收入达到五千美元,人们的精神消费进入旺盛时期,我国2011年人均收入达到五千美元,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十八大报告凝练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文化建设的伟大创新。

二是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以其大国的韬略与智慧,以其超大型的体量和超丰富的传统,造就了中国震撼与中国崛起,如今的中国,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已经上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但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富强”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基础性的观念。所谓富强,既表明我们的党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也表明我们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还表明中国应该变得日益强大。一部近现代史,是令所有中国人辛酸、苦痛、激愤和血泪斑斑的灾难史,记载着我们国家和人民受欺凌的历史。痛定思痛,我们国家一定要彻底改变过去积贫积弱的状态,变得富强起来。而国家的富强一方面要求每个公民都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敬业”精神,另一方面也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贯彻与邻“友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三是个人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实现了三大社会经济转型,即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走上了现代化、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的发展轨道。从当下的社会思潮来看,出现了多元化、多角度且水火难容的不同声音,各种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一一浮出水面,互不相让,中国改革到了攻坚阶段,因此,强调“法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说,西方的市场经济是自下而上地发展起来的,那么,中国的市场经济则是反向催生的,缺乏相应的法律准备和制度准备。如果没有良好的法治条件,市场经济就会处于无序状态;同样地,如果参与市场生活的人缺乏普遍的“诚信”意识,交易成本就会大幅度上升,经济生活就会乱象丛生。尽管法治环境和诚信意识适用于更宽广的生活范围,但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过程中无疑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四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卢梭认为:“人类当中存在着两种不平等,其中一种,称之为自然的或生理上的不平等;另外一种,称为精神上的或政治上的不平等。”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三纲五常”、森严的等级观念,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处于垂直的等级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是“平等”的,像温家宝总理所讲,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像诗人艾青“请问开花的大地,请问解冻的河流”所形容的快乐。这里所说的平等既指政治上的平等、机会上的平等,也指起点平等、过程平等、结果平等。与平等观念相辉映的是“公正”观念。马克思曾说,犹太人的公正观念,是一种生命剂,成就了其生意场上的不败纪录。公正不仅意味着一个人会得到与他付出的劳动相应的报酬和奖励,而且也表明,社会对资源的分配是公平、合理的。这就为人民的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与此同时,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每个人都拥有法律所规定的“自由”。自由是一个政治哲学中的概念,人类可以自我支配,凭借自由意志而行动。个人的自由权利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都要靠“民主”制度来维系。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经济的市场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经济的市场化必然要求政治的民主化,并推动政治的民主化。

五是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十八大报告的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是把“文明”、“和谐”这两个重要的观念,即生态的观念引入到人们的全部社会生活中。改造自然、战胜自然曾经是家喻户晓的口号,然而人定胜天只是一句豪迈口号,要生存,必须保护自然。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而且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提出要实现真正的国富民强,必须守住“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基础,延续了人类社会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历史血脉,承载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成果,贯穿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事实上,西方国家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已经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给人类未来的发展投下了阴影。中国作为后发展国家,必须及时对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作出修正,即不再把自然界作为征服的对象,而是把它作为自己的伴侣,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伟大的社会理想来追求,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十八大已经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军号角。我们相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和指引下,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设任务一定会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一定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的伟大胜利一定会达到。(程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