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任何场合,任何场景大人们与孩子们对话,以及孩子之间的交流都是普通话。有次妈妈说:“现在的孩子普通话说得多好,哪像你小时候说几天又变回了信阳话。”妈妈的唠叨,让我陷入了沉思,现在的孩子不会说方言,家长们也不允许孩子们学习方言,没有方言的语境,孩子们只能够运用普通话,那方言会不会再过几代就逐渐被人遗忘消失了呢?

作为土生土长的信阳人,我爱家乡的大好河山,爱家乡的一切,外出旅行回来,由衷地觉得信阳话亲切悦耳,主要是因为乡音能更好地表达意愿和情感。比如说东北人说咋整,换成信阳人会说咋搞;郑州人说木有,信阳人会说没碟;有次讲完一个重难点问学生都会了没,有个学生用信阳话小声说会点把……哈哈,如果这几句用普通话来说,会显得不那么贴心贴肺,也不能忠实反映说话人的心情。

刚参加工作我在罗山支教了三年,讲课或者找学生训话都是普通话,有同事开玩笑说:“任老师,你应该学习下罗山话,这样说话才有气场。”也许是为了更好地融入环境,我开始留心学习罗山方言,发现每个地域的方言都凝聚了生活在那里人们的智慧和习惯,很多难以描绘的人事只三言两语大家就能心领神会,作为外来者,我经常会一头雾水地看着他们说说笑笑,任其兴高采烈也不动容,有时我也会带着疑问请教,他们会努力收罗词语来给我翻译,但却很难找到十分贴切的词语,所以方言只能意会,真是不能言传,不然就失去了原有纯正的滋味。

回到市里工作已经好几年了,但每次遇到有罗山口音的人,我都会很激动地说:“你是罗山人啊!”这就是方言的魅力,有情有义的语音形式。方言如影随形,包含了很多,也承载了家乡的文化风俗,风土人情以及家乡人特有的脾性。我爱乡音,如果我有了孩子,定会教她信阳话,乡音也应一代代相知相承相传。(任琳)

牛的理智

牛有没有思维?我没有研究。但牛有理智、有感情,这是我亲眼见过的。

我的家在农村,从小就同牛打交道:四五岁时被哥哥姐姐们带着放牛,七八岁时跟着哥哥姐姐们放牛,十五六岁时就开始学习用牛耕田耙地。牛,是农民的朋友,更是庄稼人经营生计的资本。

记得七岁那年的四月份,正是农活正忙的时候。为了让牛能吃饱吃好,每天清晨,我就会牵着牛在田埂上放牧。因为,每年的冬天,农民都会用火烧荒,把田埂上的杂草全部烧掉,以便来年更好地耕种。这样,到了第二年的春天,田埂上就会长出又鲜又嫩的青草,也是牛最爱吃的草料。但是,由于这时候田里的秧苗刚刚发棵,长得与青草相似却又比青草肥嫩,对牛的诱惑力极大,稍不注意,牛就会抢吃秧苗。这时放牛,我们总是把牛绳留得短短的,使它的嘴只能吃到田埂上的草,不给它抢吃秧苗的机会。一次,在我牵着牛像往常一样在田埂上放牧时,没注意放长了一点牛绳,只见它牛头一歪,舌头一卷,一棵秧苗就被其齐根咬断。为此,我照着牛头和牛背狠抽了几鞭子。没想到这几鞭子还真起了作用,自此以后,再牵这头牛在田埂上放牧时,它就只吃青草不吃秧苗了。从这一点看,牛还是有理智的。

有一年冬天,生产队里的一头老牛病了,虽然请来了兽医但无法医治。那时农村还很穷,一年很难吃上几顿肉,尽管人们不忍心,但在牛断气前还是把它给杀了。杀牛是在生产队的稻场进行的,当时稻场旁边拴着几头牛。老牛被杀时一点没有挣扎,只是两眼流下了泪珠,旁边的牛看到老牛被杀,也都流下了眼泪,面对此景,在场的很多人也流下了泪水。有人说,有眼泪的动物都是有感情的,我想这是有道理的,不然,牛为什么对农民不分贵贱都一样的忠诚,对劳动不分轻重都一样的任劳任怨?

一个朋友对我讲,他有个老同事,当年在不同的县里任同职级时,经常来往和相聚,亲似兄弟。后来,那位同事官运亨通,他却退休了。有次两人偶遇时,那位曾经的同事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不予理睬,他为此还郁闷了相当一段时间。十八大召开不久,那人东窗事发,身陷囹圄。他很感慨:面对党中央治官惩腐的坚强决心和严厉措施,理应收手,改邪归正,理智处事,真情待人,勤政清廉,可那人仍然我行我素,照腐不误,其后果是咎由自取。

人本是动物界最高级的动物,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容易看到有些人在理智和感情方面真的连牛都不如。(崔国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