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小然)“双十一”购物狂欢即将拉开序幕,一些网上商城的显著位置滚动播放着“疯抢1.7亿红包”“超级秒杀日”“千万件商品1.11元起”等吸引眼球的促销广告。

记者采访发现,在购物狂热中,一些消费者对“双十一”这一购物“强心剂”少了一些冲动。

“一到这天就觉得自己应该买点什么。”公务员小高是网购达人,从2011年开始,每到11月11日,就会很激动,吃的、穿的……每年都会买一堆。但她告诉记者,今年“双十一”不会参与“狂欢”了。“我感觉身边喜欢网购的朋友也变得越来越理性,他们总能挑到性价比高的东西,这也是理性消费的一种表现。”小高说。

“去年冲动了一下,买了双880元的鞋子,后来发现也不是那么喜欢。”张女士表示,以前的“双十一”,会不惜熬夜抢购,但经历几次后,发现有的商品不是很满意。现在是朋友介绍的有品质保证的才会下手。“最重要的还是看有没有实际需求。”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消费者抢购的冲动日趋减弱,同样的商品,会在做过比较之后再选择购物渠道。周先生今年想换一台相机,连日来一直关注电商的此类价格,但迟迟未下手。“最终可能还是会选择到实体店购买。”周先生表示,周围确实有一些“剁手族”,但对他们而言每天都是“双十一”,因为担心物流跟不上,也不一定非在这一天“凑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