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康松 马迎春
9月22日下午放学时分,记者走进商城县达权店镇新坳完全小学,整洁的教学楼、色彩鲜明的宿舍楼和宽阔的活动场地映入眼帘,校园里热闹非凡:有的学生在打乒乓球,有的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愉快地聊着天……
“我们学校共有250多个学生,95%的孩子是留守儿童,其中,139个学生住宿。学校承担了大造、乌龙岗、新坳、油河这四个村四年级以上学生的教育任务。”学校校长吴丽丽告诉记者,新坳村在距县城43公里的山区里,比较偏远、贫穷。推行寄宿制教学既解决了农村校点散、教师少、任课多、管理难的问题,同时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大幅增加,教学质量也提高了。
像新坳完全小学这样的寄宿制学校在商城县还有很多,这些学校不仅解决了农村留守子女和偏远乡镇儿童的教育及生活问题,同时也解除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可见,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是一项事关千家万户和广大留守儿童的“民心”工程,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推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发展,提高了教育效益。
商城县地处大别山腹地,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常年在外务工人员众多,这些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问题亟待解决。面对这种情况,近年来,商城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在推行寄宿制学校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和创新。该县在多个乡镇建了寄宿制学校,并力争“建一个,成一个,用一个,满一个”,为解决农村孩子教育问题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加大资金投入
改善寄宿制学校环境
对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孩子来说,学校是他们的第二个家。近年来,商城县注重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资建设。结合商城县实际情况,在伏山一中、长竹园一中、伏山中心小学、冯店中心小学等偏远山区及宿舍不满足住宿需求的地区投入资金682.6万元,规划新建、扩建宿舍面积5599平方米。
商城县教体局副局长夏远道告诉记者:“自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舍维修改造工程以来,我县利用校舍维修改造资金,在李集中学、达权店新坳小学、观庙梅楼小学投入资金260.1万元,改扩建宿舍面积2219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寄宿条件。”
商城县上石桥一中现有33个班,在校学生达2500多人,位居全县初中之首。校长吴善文提起学校的变化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他说:“从旧址搬到现在的这个校舍,由原来的缺运动场地、缺教室、缺办公室、缺学生宿舍,到现在的明亮的教室、整洁的寝室、干净的食堂……学校能有这样的改变,最感谢的是各级政府的支持与重视。”
记者来到商城县李集中学,只见学校教学楼、少年宫、实验楼、宿舍楼、学生食堂、300米标准跑道应有尽有。学校校长张建军说:“自实施‘全面改薄’工程以来,我校也受益颇多,92万元的改薄资金用在了旧教学楼维修和运动场地的建设上。现在的学校环境不比城里的学校差呀!”
多角度关爱
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
记者在走访中感受到,商城县的每一所寄宿制学校都是一个温暖的“家”。在这一个个“家”里,老师们将无私的关爱奉献给学生。
“学校在校生901人,70%的学生住校,他们大部分是留守儿童。”李集中学校长张建军告诉记者,近年来,学校认真落实上级“两免一补”政策,及时向贫困生发放救助资金。加强营养餐管理,让全校寄宿生吃得安心,吃得放心。
商城县教体局局长李东翃告诉记者:“商城县的寄宿制学校建设一直以师生的实际需要为准,科学规划,人性化设计,把农村寄宿制学校建成学生向往、老师乐教、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工程。”
乡村少年宫
农村孩子的精神乐园
“每天下午第四节课,学校乡村少年宫都对孩子们免费开放,他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课程学习。”李集中学副校长余家军告诉记者,“自2013年来,我校以乡村少年宫活动为契机,开展了音乐、美术、体育、舞蹈、电脑、棋艺等兴趣活动,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彰显学生的个性特长。”
该校九(4)班学生曹梓珊说:“住在学校里,课余时间很多,我很喜欢去学校的乡村少年宫,在那里我可以学到音乐知识、美术知识等。”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商城县很多农村寄宿制学校里都有乡村少年宫。乡村少年宫的建设已经成为商城县农村寄宿制学校最靓丽的品牌。
采访最后,李东翃告诉记者,下一步,商城县还将多措并举进一步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审慎稳妥地推进撤点并校工作,撤销部分农村初中,对原有校园进行标准化建设,改建成寄宿制小学,保障当地小学生住宿需求。到2018年,商城县将实现18个乡镇中,每个乡镇保证至少一所寄宿制初中,重点乡镇建设两到三所寄宿制初中。 长竹园、伏山、李集等乡镇建一所寄宿制小学,部分乡镇建设两到三所寄宿制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