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山寒羽尚服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光山县进行电子商务培训
光山县诚信公司给农民工发工资
光山韵达快递公司在装载包裹

光山县是革命老区,是国家级贫困县,2016年年初,全县有106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7847人,占全县农业人口总数的8.4%。近年来,光山县抢抓当前“互联网+”给产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大胆探索“电商+扶贫”模式,培养农民触网习惯,推进电商精准扶贫。目前,全县已开各类网店5000余家,从业人员上万人,其中贫困人口4000多人,网销各类产品近百种。

选准扶贫产业,发展羽绒电商。羽绒产业是光山县的传统产业、支柱产业、富民产业。光山10万充绒大军遍布全国各地,被称为“光山羽绒现象”。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光山县已成为全国著名的羽绒材料集散地、羽绒服装加工基地、羽绒制品销售中心,羽绒产业已成为光山经济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为充分做大做强羽绒主导产业,发挥产业扶贫的作用,光山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借助“互联网+”的兴起,利用光山作为河南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的有利条件,探索实践“电商+扶贫”模式。为此,光山县成立了羽绒产业发展领导组织,下设专门的电商发展办公室,统筹协调羽绒产业及电商发展规划、招商引资、项目入驻、产业政策等,还成立了电商协会、供货联盟协会、农副产品研发协会、速递物流协会等组织,形成了完善的工作推动机制。把电子商务纳入“十三五”规划重点内容,制定了未来五年电商发展行动计划,出台了《光山县支持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等五个政策文件,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支持。为实现统筹发展,在各乡镇、村(社区)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形成了全县上下一盘棋、齐抓共管、全民参与的电商发展氛围。

推动转型升级,创造自主品牌。光山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开发网络产品、丰富网销货源作为电商扶贫的核心来抓,专门成立了全县网销产品开发领导小组,着力开发和打造全国县域电商品牌。推动羽绒服装转型升级,走“互联网+传统产业”的新型路子,也就是在外地接单,在光山生产,即“前店后厂”模式。探索实践建立全县统一的羽绒服装网络订制平台,统一形象、统一标准、统一材料供应、统一售后服务、统一使用“光山羽绒”商标,推动全县1.2万家充绒户的转型升级,努力实现“羽绒产业+互联网=脱贫致富”的目标。设立网销产品开发基金,建立网销产品开发奖补制度。2015年,全县累计开发羽绒服装新款500余款,其它工业品20多个,工艺品10多个,旅游产品5个,农副产品7个。2016年1月27日,农村电商扶贫暨农副产品“十宝”上线仪式启动,成为“电商+扶贫”新的结合点、引爆点,目前成功开发砖桥月饼、鸡公潭糍粑等农副产品上线。

政府搭建平台,培养电商人才。光山县委、县政府把电商人才培养作为电商扶贫的基础工程来抓,确定每月1日为光山电商发展例会日,县主要领导主持例会;每月28日举办电商论坛,讨论解决问题。建立电商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开设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特色班、订制班、魔鬼训练营等,常年从农村特别是贫困乡村招收返乡务工人员、大学生创业人员参加。聘请国内著名大学教授以及信阳淘大商学院讲师团队长期授课,邀请全国各地电商运营专家到场宣讲,现场答疑解惑。去年以来,全县已举办电商培训班46期,培训达6000余人次,指导学员开通网店3000多家,其中专门针对残疾人、贫困人口举办4期培训班,培训贫困人口500多人。

借助项目优势,拓宽电商渠道。光山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电商项目的落地,以项目带动发展,引导和帮助羽绒服装企业——寒羽尚公司将加工基地从江苏迁回光山,新创300多个就业岗位,为羽绒电商提供了30多万件网销产品;帮助东圆利昇公司组建东园聚神电商平台,入驻了圆通和全峰两家快递公司以及30多家羽绒电商。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光山运营服务中心正式运营,已入驻电商及配套企业26家;与省保税中心区保税国际企业正式签约,建成进口商品直营中心体验店2家;与苏宁易购成功签约,加入“往来云商100县联盟”。目前,30多个国家4000余种商品汇聚光山,实现了商品的“买全球·卖全球”目标。与阿里巴巴公司签约,将阿里农村淘宝项目引进光山,全县首批10个乡镇50个村点同时开业,在这50个村点中,贫困户就占了14个。第二批60个村淘服务点已启动建设,其中贫困村26个。阿里“旺农货”金融也在光山正式上线,光山群众将享受到阿里金融的巨大实惠。

突出扶贫效果,促进全面发展。在电子商务助力扶贫中,光山县委、县政府把培养贫困人口的触网习惯作为重中之重来抓,通过报纸、电视台、门户网站、社会媒体等,在全县范围内进行集中、立体宣传,大力营造电商发展氛围。把电商进农村服务点办到老百姓家门口,让老百姓体验网购便利,解决农民“买难”问题,方便百姓。发挥能人的引领作用,进行网销产品开发,让贫困村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实行以奖促扶,对网销大户进行扶持奖励,对农副产品开发上线特别是贫困村的农副产品开发上线给予鼓励。先后有47个贫困村、700余户贫困户、2400多名贫困人口开始从事农副产品开发上线,不仅解决了农副产品的滞销问题,同时缩短了脱贫致富的进程。( 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