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翔

浉河中学创办于2003年。这个当年为了缓解九中的招生压力而创办的学校现在已经成为浉河区真正的名校了。三年出了四个中招状元,出色的中招成绩和良好的学风吸引了越来越多学生家长的目光,大量慕名而来的学区外的学生不仅让浉河中学的领导感觉到是一个甜蜜的负担,一个个近70人的大班更是让该校的任课老师倍感疲惫。

浉河中学校长王世安告诉记者,2013年,学校招收7年级新生达到创纪录的1500多名,一共22个班,每个班级达到70人。那段时间,学生中午只能轮流就餐,就连上厕所都要排队,一个老师代几个班的课,批改作业每天都要到很晚,感到特别累。

与此同时,在距浉河中学不足两公里的浉河区第十一中学却在为生源发愁。该校位于五星办事处辖区,占地25亩,有27个教学班,教职员工70多人,但近几年招生连年萎缩。2013年,7年级新生只招了80人,2014年只招了26个新生。该学区的学生都宁愿舍近求远,到离家很远的学校就学,也不愿到家门口的十一中上学。招不来学生,导致大量的师资力量和教室闲置。

浉河中学有生源而教学资源紧张,十一中有充足的教学资源却没有生源。这一现状让两个学校都在思考自己的出路,而这一切更是被浉河区教育体育局的负责同志看在眼里,将这两个学校的教育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也早就列入他们的议事日程。

2014年,在浉河区教育体育局负责同志的协调下,浉河中学和十一中正式合二为一,原来的十一中成为浉河中学的东校区,当年招收新生900人。

两个学校合并后,按照统一领导班子、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活动安排、统一师资调配、统一教研制度、统一考试时间的六统一原则,浉河中学开始对东校区进行管理。为了表明东校区和老校区是一个学校,从一开始就将名师和优秀的班主任派到东校区任教。同时,多方筹措资金1000余万元,对东校区进行改造,重新整修了校园,修建了食堂和足球场。

学校的面貌变了、风气好了、生源足了,老师工作的积极性也就高了。原来十一中的老师由于多年没有学生可教,教师队伍涣散,两校合并后,他们在来到东校区工作的浉河中学老师的带动下,工作热情日渐高涨。过去十一中由于生源差,学生都无心学习,后来在新生的影响下,也都变得爱学习了。

“在一个冰凉的锅炉里,你就是倒上汽油,它也很难烧着,而在一个大熔炉里,你就是放一块石头进去,它也会被烧得滚烫。”谈到两个学校资源重组后的感受,王世安说出了这样一句颇有哲理的话,也道出了浉河中学东西两个校区发展的良好前景。如今,通过资源整合,浉河中学和十一中学不仅充分利用好了现有的教育资源,而且通过名校的再复制,让过去没有生源的十一中也成为家长和学生向往的名校,更让辖区内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