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勇

置“家业”,传“家训”,树“家风”。近年来,光山县紫水街道党工委紧密结合街道工作特点和人大代表工作实际,通过“人大代表之家”建设,健全履职机制,丰富活动载体,进一步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保障和促进了代表主体作用的发挥。

置“家业”,让代表有了归属感

“我想有个家……”是广大代表的心声和期盼。长期以来,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代表履职没有保障,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代表的履职热情,制约了代表主体作用的发挥。“联系少、活动少、知政少”现象,在县、乡人大代表间较为普遍。2015年4月,紫水街道党工委严格按照市、县人大常委会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人大代表之家”建设意见》要求,率先建立了“人大代表之家”。先后投入47万元,高标准建成了代表议政室、阅览室、信访接待室,电脑、打印机、摄像机、办公桌椅等硬件设施配备到位,人大代表学习制度、活动制度、联系接待选民制度、向选民述职制度、人大街道工委例会制度,以及学习书籍、报刊杂志、文件资料一应俱全,从根本上解决了有场议事、有人管事的问题。目前,“人大代表之家”已投入使用,许多代表在“人大代表之家”履职后感慨:“现在真正找到了‘家’的感觉!”

传“家训”,让代表有了使命感

走进紫水街道“人大代表之家”,“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醒目标语映入眼帘。这既是人大代表向广大选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人大代表履行职责的终极目的。人大代表为民代言,责无旁贷。紫水街道辖区共有24名县人大代表,他们在服务经济发展、推动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和谐中,默默地践行着“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家训”。2015年,街道党工委和人大工委充分利用“人大代表之家”这个平台,积极开展“三聚焦”活动。聚焦民生问题,组织代表深入群众了解民意,加快推进社区环境综合治理,城镇低保、农村危房改造等惠民政策的落实;聚焦重点项目,邀请代表参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组织代表专题调研和集中视察,支持和推动了棚户区改造、内河治理、电商孵化园建设等县重点项目的实施;聚焦作风建设,组织代表开展基层站所工作评议和述职活动,推动站所改进便民措施3项,完善工作制度6项,一名站所所长因评议满意度较低被调整职务。2016年,围绕扶贫攻坚,通过党政代表争取政策支持、企业代表提供就业岗位、农民代表组建专业合作社、开展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帮助该辖区21户、43名困难群众定下了年底实现脱贫的目标。同时,企业代表捐款27万元为余集村修通了一条“致富路”,并指导该村利用区位优势发展乡村游,这为辖区内唯一的贫困村整体脱贫增添了后劲,注入了活力。

树“家风”,让代表有了荣誉感

为了让代表时时、事事、处处带好头、作表率、当标兵,紫水街道党工委和人大工委把代表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提高代表综合素质和增强代表履职能力上,切实加强对人大代表的教育和管理。以“人大代表之家”为依托,组织代表学习党的政策纪律、有关法律法规和人大业务知识,带头讲政治、守规矩,树立起道德的“高线”和纪律的“底线”,勇当尊法、学法、守法、护法的引领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认真开展“代表名片进万家”和“人大代表之家”开放日活动,通过开展学习培训和履职活动,提高了代表的综合素质,扩大了代表的知识面,增强了代表就不同领域提议案、建议的能力。近年来,选民反映强烈的整修背街小巷、加快内河治理、打通断头路、改造旱厕等一批关乎民生的问题,经过代表们归纳整理和代言,被列入县政府“十件实事”。尤其是2015年,紫水代表团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大县城三轮车治理力度”的议案,被县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为01号议案,受到县人大常委会的表彰,极大地激发了代表履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