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时秀敏

在信阳,提起陆庙村,很多人并不陌生。这里不但建有信阳市机动车管理服务中心、平桥区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机构,而且有16个工业企业,每年创造利税近两亿元。村里投资千万元建成了村小学、居家养老中心、村卫生所、图书馆、文体广场、幼儿园,100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201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25万元,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7月16日,记者慕名来到这里,见到了“河南最美村官”候选人、平桥区陆庙办事处(筹)陆庙村党总支书记朱明娥。精干利落的朱明娥快人快语,一句句“至理名言”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至理名言一

做好农村工作,就要有“二百五”的精神、“二百五”的干劲

人称“二百五”,乃傻气之意,大抵多含贬义。朱明娥却自称“二百五”,且笑声朗朗:做好农村工作,就要有“二百五”的精神、“二百五”的干劲。

这话还得从14年前说起。

2002年年底,陆庙村陷入了尴尬境地:离村两委换届还有2个多月,老支书向乡党委递交了辞呈。8个村干部,推举谁,谁推辞。

“那时陆庙是个‘三无一高’的落后村,全村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没有一根标准化的电杆;没有一部程控电话;村委会债台高筑,欠账40多万元。”朱明娥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由于贫穷,村里小偷挨门,光棍成群,每个村民组都有三五个寡汉条子。支书找不到人干,村民小组长没人当,村里40多个党员开会没人来,工作处于瘫痪状态。”

乡党委找到了朱明娥。朱明娥也不愿意干。1977年高中毕业后一直在村里工作,全村哪儿高哪儿洼她了如指掌。何况两个孩子都在乡里上学,爱人又在外地工作,哪有精力去趟“浑水”?

“咱是老党员,党组织的话不听,还是啥党员?”朱明娥最终还是去趟了“浑水”。

2003年1月27日,朱明娥走马上任。

和意料中的一样,爱人反对,亲戚阻拦,邻居嘲笑:“你去当支书,你有啥本事啊?”“人家恁多男人干不了的事儿,你能行?”“她搞,尽逞能,活‘二百五’!”

和意料中的不一样,短短一个月内,朱明娥健全了基层组织,配齐了村民组长,并“快刀斩乱麻”,把各种矛盾和问题摆到桌面上,各个击破。

一个月后,她挨家挨户通知,召开村民大会。会上,朱明娥只讲事实,讲这一个多月她做的一件件、一桩桩“作了很多难”的事儿。临了,她说了3句话:我干3年;3年搞不好,我辞职;3年中,我一定对得起父老乡亲,对得起组织培养,对得起个人良心。

台上,高喉咙大嗓门的朱明娥讲得情真意切。台下,是零落的掌声——老百姓不信她。

不信她的还有她多次跑到乡里争取来的“三个代表”驻村工作队。

“当时的村部,是一处破烂不堪的知青点,几间平房,窗户一个不剩,仰可见天。院里荒草齐腰深,没有下脚的地。”工作队长、市科技局原副局长张秀军提起当年的情景仍感慨颇多:“首次见面,她就提了几件急需办的事儿:周边村农网改造都改了,过去送上门不要的项目要争取;村里1000多人在外务工,消息闭塞,程控电话要装上;224省道通往学校的900多米的路还是土路,要修通;学校危房多多,要改造;村里还有很多困难户,要帮助……几件事儿一摆,我的头都大了。这么差的村,她能行吗!?”

“咱要干,就一定能行。因为咱有‘二百五’的精神和干劲!”为了争取程控电话项目,朱明娥和张秀军一起坐着三轮车,冒雨找到平桥区电信局,局长感动地说,“就凭我看到的你们身上湿漉漉的衣服,项目破格也要给你们!”

2003年年底,朱明娥向老百姓交了一份漂亮的答卷。农网改造完工了、程控电话接通了、通往学校的柏油路畅通了……三件大事儿一气呵成,“三把火”烧得又红又旺,一举改写了“三无村”的历史。陆庙群众拍手称快,朱明娥的威信一下子树立了起来。

至理名言二

吃亏是福。肯吃亏,工作才能往前推;常吃亏,老百姓才能听你指挥

陆庙变了。有啥秘诀?朱明娥脱口而出:“吃亏是福。肯吃亏,工作才能往前推;常吃亏,老百姓才能听你指挥。”

一句“吃亏是福”,包含了朱明娥多少酸甜苦辣。

为了让陆庙彻底打个翻身仗,朱明娥响亮提出了“工业企业强村,商贸服务业富村,特色产业名村”的发展思路。为此,跑项目成为她工作的常态。项目争来了,征地、拆迁,更多复杂的工作又会接踵而至。

2009年,信阳市机动车管理服务中心拟迁址洋河乡,乡党委、乡政府把项目安排在了离乡政府较近的另一个村。合同签了,赔偿款拨付了,但半年多过去了,硬是地征不了,房拆不了。眼看项目告吹,乡领导找到了朱明娥。一听说这个项目“能让老百姓都有事儿干”,朱明娥毫不犹豫地应承了下来。

项目用地内有猪场、有鱼塘、有拆迁户,难度可想而知。为了做通群众的工作,朱明娥夜晚八点召开村民大会,凌晨一点还在敲老百姓的门做工作,急得“嗓子眼冒烟,眼泪往外淌”。第二天,再用大巴车拉着群众到老交警队去实地看,通过远近对比,让老百姓从内心里接受。就这样,短短两个月时间,让在别的村无解的问题迎刃而解,项目顺利落地。

这就是朱明娥。项目来了,饭不吃你的,水不喝你的,在最短的时间内征好地交到你的手中。

但朱明娥是有条件的,那就是项目在陆庙,陆庙的群众还不富裕,建设用工、招工必须陆庙群众优先。

朱明娥还定下了规矩:项目来了,各种大小工程也多了,但村干部及其家属、亲人,一个项目不能包。

朱明娥越来越忙,丈夫孙宏升看到孩子无人照顾,颇有意见。他找到领导,提出了停薪留职,回来照顾孩子。在他心里,其实还打着小算盘,那就是看到村里如火如荼的发展,他想回来承包工程,这样挣钱顾家两不误。

停薪留职是办了,但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一年、两年过去了,工程的事儿却始终没有着落。对村里的“当家人”朱明娥来说,想包什么工程也就是一句话的事儿,但她自己定下的规矩自己一定要遵守。一次,一个占地100多亩的项目顺利落地了,对方为了表示感谢,主动提出将施工地拉院墙的工程包给一直赋闲在家的孙宏升。朱明娥当场给予拒绝,把工程给了在征地中支持工作的村民。孙宏升得知此事后,和朱明娥闹起了离婚。“当个支书有啥了不起,活都搞不着!人家谁当支书不顾家人?!”

对朱明娥有意见的不止丈夫一人。在外奔波多年的小姑子想回村里发展,她知道嫂子的脾气,特意找到嫂子敬重的“陆庙发展的大贵人”张秀军。没想到张秀军出面做工作,同样被朱明娥一口回绝。

小叔子孙宏耀不信这个邪:别人能包工程,为啥我们不能?他找到朱明娥,二嫂长二嫂短,让我包个活吧!没想到直脾气的朱明娥“怒发冲冠”,当面狠狠地批评了他。两家因此闹得很僵,“见了面就跟老水牛顶头一样眼红”。

“朱支书要求我们干部吃亏是福,不存私心,不参与任何工程,不与群众争利。过去想不通,现在感谢她!”陆庙村党总支副书记王宏军感慨地说,“陆庙这么多项目,征地、拆迁,没有一个因为赔偿不公、优亲厚友,上访告状的。如果不是自身行得正,怎么可能有现在这样风清气正的发展局面?”

王宏军说,陆庙的村干部在陆庙没有一寸地产,在市里、县里没有一平方的房产。陆庙的干部就是这么硬气!

至理名言三

只要把老百姓的事儿当成自己的事儿,把村里小事儿当大事儿,把家里大事儿当小事儿,一切事儿都好办

对自家人绝不开“口子”,对困难群众则是能帮必帮,对症帮扶。

冯楼村民组是个特困村民组,残疾人多,有半数的群众没有脱贫。康宏石材厂要入驻陆庙村,朱明娥找到对方商议,将厂子建在了冯楼组。路通到了每家每户,残疾人都给办了低保,很多群众在家门口就了业,冯楼组一举脱贫。

村兽医杨宏喜是个实在人,总热心帮助做群众工作。看到他生意每况愈下,处于贫困的边缘,朱明娥主动将丈夫和小叔子争都争不来的一处小工程牵线给了杨宏喜。杨宏喜发家致富了,买了车,在区里置办了房产,也愈加热心村里工作。前两年,他主动申请,光荣地入了党。

2006年3月的一个周日,女儿从12里外的洋河中学回家,朱明娥照例到村里上班,临走时答应女儿中午回来陪她,但一直忙到天黑,回家时女儿已经去上学了。孩子中午在哪儿吃的饭?一周15元生活费怎么办?怀着内疚与忐忑,朱明娥看到了女儿留下的一封长信:“妈,我想不通,你是为了谁,你是为了啥?”“我在学校生活差,多么希望能回来改善改善生活,可你却不着家。你到底是不是我的亲妈?”……

每每说起此事,朱明娥就会掉泪。她觉得对不起孩子,对不起家人。然而,却没人知道,此时,她自己正经受着疾病的折磨。

当年,村里落地了5个项目,个个都不可松懈,个个都需要她冲锋陷阵。直到当年9月,各项工作大头落地,她也终于支撑不住,累倒在了工作岗位上。经手术治疗,医生从她的腹腔内拿出一个3斤多重的大瘤子。人们难以想象,这个“怪物”曾怎样经年累月地折磨着她。那次手术,她的子宫和右侧卵巢被同时摘除……

其时,已过了朱明娥承诺的三年期限。面对孱弱的自己,朱明娥萌生了退意。想法还没说出口,乡党委书记打来了电话:乡里想把你家通往村学校的那二三十米土路修通,方便你出行。朱明娥一听急了:不能修啊,路修到我的家门口,我没法和老百姓交差!放下电话,朱明娥恍然大悟:书记是在变着法儿挽留她!

2006年10月,出院不满20天的朱明娥又投身到新的战场:开山种茶。她知道自己没有理由躺下,躺下就对不起组织,对不起党!

陆庙是个山区村,全村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大量的土地是荒山荒坡和残次林,夏天荆棘丛生,进不去,出不来,无路可走。但朱明娥带着父老乡亲硬是开拓出了一条新路:两年间,开辟茶园6000多亩,蜿蜒的水泥路连通了家家户户。陆庙茶园吸引了佛灵山茶厂前来投资,群众坐收租金还能在茶园务工。如今,这里自成一处风景,一路的格桑花开,格桑花开到哪里,茶园就延伸到哪里……

2010年4月的一天,一个噩耗从天而降:丈夫遭遇车祸,伤势严重,正在154医院抢救。医生让家人守着,随时有生命危险。但当时一个项目正到紧要关头,约好第二天去办一项手续。朱明娥交待亲戚守在医院,第二天一大早,就和副支书王宏军奔波在跑项目的路上。

“只要把老百姓的事儿当成自己的事儿,把村里小事儿当大事儿,把家里大事儿当小事儿,一切事儿都好办。”这,当是朱明娥擦干泪水和汗水,咽下辛酸和委屈,换来的“至理名言”!

“山是那座山,梁是那道梁,日新月异新摸样。”如今的陆庙,条条公路连庄园,层层茶园扮青山,汪汪池鱼跃碧水,座座村庄展新颜……沧海桑田般的变化,不仅让陆庙人扬眉吐气,而且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刘云山、贺国强等国家领导人曾莅临陆庙村调研,为陆庙发展传经送宝,加油鼓劲。

变的是陆庙,不变的是朱明娥。59岁的她依然干脆利落、火爆脾气,依然坚持原则、说一不二,坚守着自己的“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