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明峰
1940年4月,在黄克诚的率领下,童世明随687团离开太行山奔赴冀鲁豫;5月又作为先头部队挥师南下,东进皖苏,支援新四军“发展华中”,开辟苏北盐阜抗日根据地。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后,童世明所在的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二支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687团改为22团,张天云任团长、张池明任政委、童世明继续任副团长。
作为老红军、老八路,童世明戎马倥偬,身经百战,九死一生,抗战期间先后四次负伤,右手致残,立下许多战功,可他从不居功自傲,非常注重关心体贴下属,和战士打成一片。在南下途中,一路行军打仗、风尘滚滚,冲破敌伪层层防线。部队很疲劳,有不少同志生了病。身为副团长的童世明不要任何优待,和普通战士一样,徒步走在行列中,还不时关心照顾体弱有病的同志。每次战斗特别是危急时刻,童世明总是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冲在最前面,撤在最后面。
1941年春起,淮海地区抗战形势进入敌我双方犬牙交错、互有攻守的战略僵持阶段。日伪军凭借占据县城及一些建在主要交通道口的据点,经常对我根据地进行残酷“扫荡”。郑潭口,就是日伪军设在涟东地区的一个设防坚固的重要据点,号称“模范据点工事”。1941年9月20日,担任主攻的22团对郑潭口据点发起总攻,童世明和团长亲临一线指挥,经过一昼夜激战,打死日伪军300余人,生俘5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4挺、步枪800余支,救出受害群众100余人,一举拔除日伪插入淮海、盐阜根据地之间的一颗大钉子,为巩固发展苏北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壮大抗战力量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22团赢得了“钢铁大军”称号。
1942年底至1943年冬,苏北抗战进入最艰苦的阶段。1943年春,日军集结重兵分进合击,对盐阜区发动第二次更大规模的“扫荡”。3月16日,新四军三师集中主力开始反击。其中,22团与日军300余人(内有骑兵50余人)在涟水县黄营子遭遇,历经近10小时激战,毙敌近百人,追敌十余里,重创日伪“清剿大队”,这是敌人“扫荡”以来所遭受的一次大惨败。3月19日凌晨,日伪军600余人挟新式武器,利用晨雾沿废黄河西岸堤南下,妄图寻机报复。22团侦悉敌情后,在童世明的指挥下,迅速占领制高点构筑工事、严阵以待。19日11时许战斗打响,童世明指挥部队利用有利地形,扼守要点,予敌迎头痛击,连续击退日伪军两次冲锋。下午1时许,童世明从望远镜中发现对面西岸堤上停了几辆日军汽车,便果断调集重机枪排,悄悄摸到敌军附近,集中火力突然袭击,一下子把日军打得晕头转向。下午3时左右,日军大量调兵增援,在浓密火力和烟幕弹的掩护下,向22团阵地发起第三次反击,战斗愈打愈烈,部分阵地失守,直至展开白刃战。鉴于大规模杀伤日军目的已达到,为避免与敌人拼消耗,童世明经请示旅、团首长后,带领部队主动撤出战斗。在前沿阵地组织火力防御、掩护部队安全撤退和群众转移时,胸挂双筒望远镜的童世明不幸被日军狙击手击中头部,两名警卫员立即将他背到撤退地,黄昏时分,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壮烈牺牲。
1943年6月1日,为悼念和表彰童世明等烈士的革命功绩,新四军三师和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隆重举行公祭大会,张爱萍副师长亲临祭奠,黄克诚师长亲题挽联:“单港永留名,典籍流芳,抚墓碑追怀故旧;黄河长饮恨,烽烟尚炽,闻鼙鼓痛失忠良。”
先烈不朽,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