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靖

据本报近日报道,我市推行公共自行车已有两年多,目前已运行有51个站点,1000多辆自行车,今年将实现城区公共自行车全覆盖。但日常使用中,自行车屡屡遭到损坏、被盗,或有一些社会车辆“鸠占鹊巢”,导致有些无法正常使用。

公共自行车本是一项惠民工程,却出现“很受伤”的境况,让方便成了不方便,不免让人感慨。环顾左右,其他城市的公共自行车也出现不少这样的窘境。有人把问题的原因归结为,部分市民文明素质不高、自行车多维修保养难、站点范围广管理人员少,等等。但无论是哪种原因,都不同程度折射出管理的漏洞。

建好容易,管好难。公共自行车城区全覆盖,被列入我市今年的“十大实事”之一。在建设城市公共自行车站点,有关部门在政策上与资金上给予了大力支持,目前确点和建设推进顺利,预计今年可全部完成。然而,要管理好公共自行车,不仅是今年的事情,更是未来需常抓不懈的事。这样一个点多面广、细致漫长的过程,没有常态化的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不去从严落实,恐难以实现公共自行车为市民办实事的初衷。这就需要有关部门拿出更多的管理智慧,在建好公共自行车的同时更要管理好。

当然,公共自行车的管护,还离不开市民的爱护。作为公共设施,一些人抱有“反正不是自己的,坏了别人修理”的心理。殊不知,公共自行车建设的投资实际来源于每位市民,是属于大家的共有资产,每个人既是受益者,同时也是公共自行车的主人,有维护好它的义务。试问,如果自己的自行车,谁还忍心损坏它?反过来,在爱护它的同时又方便了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一项惠民的公共事业能前行多远,靠得更多的是有效的管理和市民的爱护。笔者希望,政府有关部门与市民共同牵手努力,带上管护与文明上路,让我市的公共自行车驶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