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广义 李浩 孙浩然

光山县北向店乡曹畈村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全村2968人,耕地面积4800亩,低保户135户,五保户48人,残疾人54人。5月24日,记者听说年近60岁的“第一书记”熊传军在此驻村,于是前来了解情况。

刚进村委会,就见三四个人在会议室里忙碌着,会议桌上堆满了材料。“请问你们熊书记在吗?”“这位就是了。”听说要找熊传军,几位正在给材料分类的工作人员停下手中的活儿,指着对面办公室里一位正在抄抄写写、头发花白戴着老花镜的人。

“年纪大了,记性不行了,什么事都得记下来,要不一会儿就忘了。”刚刚从村民家回来,熊传军正在将他了解到的情况记录在笔记本上,而桌子旁边放着几本翻得有些破旧的《中国扶贫》杂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快退休了,我要趁着县里‘第一书记’驻村扶贫的机会,扎根基层多做一些实事,能做一件是一件,能解决一桩是一桩。”2015年9月,熊传军从光山县国税局来到了曹畈村。

受命伊始,熊传军就发现,问题远比他想象的复杂。长期接触税务工作,农村工作对他来说完全是一块陌生的领地,加上本身记性不好,即便一个贫困户他走访了好几遍,但是仍然记不清贫困户家里的情况。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重头学,这一切都不是问题。多听、多问、多记,走到哪他都要带着他的笔记本,详细记录贫困户的情况。于是他一边仔细听村干部介绍,一边开始在村里串门,了解村民的心声。

群众对扶贫的认识有误解,认为扶贫就是来送钱的,每走一户,他都仔细地向群众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大叶畈的曹永林家,一家4口,3口人丧失劳动力,家庭十分困难。熊传军多次前往他的家中看望,并介绍他外出务工,给他办理了低保手续,组织县国税局相关人员对口帮扶。

群众对脱贫有期待,曹畈村土地流转1200亩,发展了养羊专业户2户,特种养殖专业户2户,并介绍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外出务工,增加致富途径。同时引导农民建立专业协会组织,提高农民养殖专业知识技能,增强自我发展输血功能。村支部书记吴桂存是养殖能手,致富带头人,近些年来,他免费向村里前来学习的贫困户传授养殖经验。2014年全村贫困人口262户,脱贫17户,2015年年底,又有50户贫困人口脱贫,今年计划脱贫138户。“村里扶贫任务还很重,下一步扶贫还要依靠村里的能人,扩大养殖业,帮助更多的村民脱贫。我相信只要用心、用情,负责担当,就一定能按期实现脱贫目标。”熊传军说。

群众对改善生活条件有要求,熊传军来以后,修建了一批农田水利项目,修建了3700米的斗渠,1300米的梯形渠,800米的灌溉渠,这些项目分布到各个村民组,保证了村里4800多亩农田的灌溉,起到旱涝保收的作用。同时,他积极向选派单位反映村民们希望改善村里环境卫生的问题,于是县国税局给各个村民组订做了垃圾箱,送到各村民组,此后村民组环境卫生逐步得到改善。群众反映说:“县国税局为我们老百姓办了一件实事、大好事。”

驻村伊始,县国税局局长李国俊就曾告诉熊传军:“老熊,你去,不管你有什么需求,我们做你的后盾。”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光山县国税局领导班子前后4次前往曹畈村了解情况,并携带钱物慰问曹畈村小学。

夕阳无限好,黄昏奈我何。熊传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投身基层,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老骥伏枥扶贫路,在基层的舞台上映照出了自己的“夕阳红”。

驻村感言:

去年,受组织的委派,我带着几分茫然、几分好奇,成为众多下派驻村干部中的一员。在村里工作的这一段时间对我触动特别大,村里扶贫难度大,工作量大,要想实打实地帮助群众脱贫,除了依靠政府的政策,还要积极地加大引导,多提供有用信息帮助群众寻找致富路。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进一步团结全村党员群众,努力推进各项工作,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进一步增强组织和群众观念,遵守党的章程和党纪党规,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曹畈村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富民、强村作出应有贡献。

——熊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