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

近日笔者去几个贫困县走访,明显感觉到各个县区对扶贫工作的重视,在人力、资金等投入上都加大了力度。有的县区依靠外出务工脱贫,有的依靠搬迁帮助群众脱贫。然而,扶贫工作要想求长效,笔者认为,还是要抓住产业这个“牛鼻子”。

产业扶贫主要是恢复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因为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只有合理发展扶贫产业项目、安排扶贫资金,才能断掉穷根、开掘致富的源泉。然而也要注意产业扶贫不能“纸上谈兵”,否则“造血”不成还要“放血”。

走“造血式”产业扶贫之路,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因地制宜,甚至是因人制宜,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扶贫策略,避免“误入歧途”。在贫困乡村,发展产业不一定非得大规模。笔者常看到,有些地方的产业扶贫,种植什么项目一哄而上,动不动面积就几千亩。对于类似的产业扶贫规划,笔者有点犯嘀咕:若集中上市,会不会“价贱伤农”?贫困农户抗风险能力低,是否经受得起产业低谷时的价格大跌?

因此,实施产业扶贫首先应该根据区域特点和资源优势,科学研判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因地制宜,适地适种。其次,要树立市场导向,做深入的市场调研,科学的供需分析,实事求是的可行性论证,加强预见性。同时,基层干部要多走访挂钩扶贫点,积极为村民想办法、找市场,引进公司做深加工、精加工等,将特色产业做大做强。